• 31阅读
  • 0回复

“穷棒子社”的生产超过了富裕中农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7-03-03
第3版()
专栏:

“穷棒子社”的生产超过了富裕中农
河北遵化县建明农林牧生产合作社主任 王国藩
92%的社员有余粮
在社会主义革命高潮中,我们这个曾经被人讥笑过的“穷棒子社”扩大、升级了。全社五百四十九户。二万四千八百多亩土地中,荒山占了一万七千多亩,河套占了一千多亩,其余的六千多亩耕地,绝大多数还是梯田、坡地,山沟里有点儿平地,也是砂多土少,过去每亩打粮不过几十斤。解放以前,人们生活极苦,还有二十多户农民常年靠要饭生活。土地改革以后,人们虽分到了土地,生活有所改善,但由于小农经济经不起天灾人祸,还是像人们常说的“三月桃花一时红,风吹雨打一场空”,在自然灾害面前,跌倒了就爬不起来。在1952年办社以前,虽然政府每年救济十八万斤粮食和四百件衣服,但是不少人还是过着少吃没穿的生活。1952年秋季建社以后,生产逐年提高,生活日益改善。1955年冬末转为高级合作社以后,贫穷的状况才有了彻底改变的希望。经过一年的辛勤劳动,各种庄稼都获得丰收,粮食每亩平均产量四百四十斤,比1955年增加了66%;棉花一百八十斤,比1955年增加了125%;花生二百七十斤,比1955年增加了50%。这些产量,超过了入社以前富裕中农的产量水平,提前完成了全国农业发展纲要 (草案)所规定的在十二年内达到的产量水平。林业、牧业、副业也有发展,仅果树一项就收入了一万三千多元。秋收分配结果,每个劳动日分了粮食十六斤,现金八角;每人分了棉花一斤,花生二十二斤。每户平均收入五百三十六元九角,每人平均收入一百一十元四角。全社除两户人口多劳力少的社员比1955年少收了六、七元以外,其余五百四十七户社员都增加了收入。收入最多的刘存旺,分了粮食一万四千八百多斤,现金七百四十多元,比1955年增加了好几倍。分配结束以后,人们欢欣鼓舞,喜笑颜开,一致反映:“合作社好得很”,“合作社救了命”,“要不是合作社,我连炕也没有了”。
按照“三定”产量,本来还要国家供应粮食十九万斤,现在不但不需要国家供应,我们还卖了余粮十五万斤,92%的社员成了余粮户,缺口粮的三十四户半农户,也由社里调剂解决了。社员的生活普遍上升到了中农水平。吃的是半稀半干,穿的是冬有棉衣,秋有裌衣,夏有单衣。住房也大有改善,一年来新建和翻修了二百多间房子,正在修建和准备修建的还有二百多间。
随着物质生活的提高,文化生活也提高了。全社适龄儿童都上了学,还有三百三十多个青年、壮年分别在炕头识字组、高小班和中学班里学习。每天早、晚,俱乐部里播送着广播电台的节目;每逢节日,图书馆里和球场上都集聚着不少的人们,有的人看书,有的人打球。
怎样增加了生产
高级合作化和全国农业发展纲要给了我们很大鼓舞。转为高级社以后,全体社员在“变穷山为粮仓”的口号下,为了增加生产,进行了全面规划,并着重的抓住了这样几件工作:
头一件是增施肥料。“粪大水勤,不用问人”,这是人人知道的增产经验。但是由于忙于社的合并和升级,1955年冬季积肥较少,备耕时,深感肥料不足。靠牲口积肥,来不及;挖黑泥,又没有那么多;买化学肥料,不但没钱,有钱也买不到。怎么办呢?正在这个难关上,有的社员建议实行红光社熏土积肥的办法。社里采纳了这个建议。但有些社员思想不通。他们说:“一处土地一处庙,红光社能行,我们这里未必能行。”“天寒地冻,熏土,白费劲。”社里没有强迫他们执行,派了几个积极分子去红光社留学,回来后先在十四队试验,结果成功了,随后就叫各队观摩,大家看到熏土同炕土“差不离”,又细又黑,高兴极了。从此熏土积肥料运动就顺利地开展了起来。为了把运动推向高潮,社里研究出了熏土积肥的计酬办法,规定每百斤黑土记工四分。社员们每天做饭,先在灶里填些土,饭做熟了,土也烧黑了。这是一种很好的肥料。大家把这个办法叫做“烧锅底肥”。就这样,以集体和个人熏土的办法,解决了缺乏肥料的困难,加上人、畜肥料,每亩地施底肥八车,追肥四车,施肥量超过了以往任何一年。这是我们所以能够提高农田单位面积产量的第一着。
第二件是兴修水利。我们这里天晴即旱,天雨又洪又涝。这是历年没法战胜的灾害。高级合作化以后,人多力量大,我们利用这个无比的优越条件,下定决心战胜旱、洪、涝灾害。但一开始,好些人认为“挖沟开渠,既费工又费地,得不偿失”;有人认为“引水上山是开天辟地没有的事,不一定搞得好”。针对这种情况,给大家算了防旱、防洪、防涝好处的细账,合理地安排了劳力,先开了一段渠放水试验。当河水、泉水驯服地流过沟、渠的时候,人们兴高彩烈。我也很兴奋,因为引水上山了,我们做了前人所没做过的事业。于是,挖沟开渠工作开展起来了。沿着山脚下挖了五千一百丈的排洪沟,使八百二十多亩地摆脱了洪灾和涝灾;还修理和新开了五道八里长的引水渠,引河水、泉水灌溉,使四千多亩旱地变成了水地。这是我们所以能够提高农田单位面积产量的第二着。
第三件是改进技术管理。在推广选种、拌种、密植、治虫、人工授粉等新技术上,也同熏土积肥和挖沟开渠一样,开头有好多人思想不通。一提到密植,社员就吵开了:这个说“开玩笑”,那个说“瞎胡闹”。既不能迁就保守思想,又不能强迫命令,怎么办呢?社里一面成立技术学校,开展技术教育;一面总结八队1955年玉米密植丰产经验,用事实教育大家。从而使社员相信了密植的好处,培养了大批技术人材,推广了先进的农业技术。这是我们所以能够提高农田单位面积产量的第三着。
我们这里荒山废地不少,充分利用这些土地,也是提高农业生产的一个重要门路。但开头,好些社员不感兴趣。他们说:“没啥闲地了,能种的地都种上了。”“正经活还忙不开,那有闲工夫搞这个,碗边上的饭是吃不饱的。”“不搞也够吃了,地头地角算不了什么。”社里虽然作了号召,但一个多月过去了,除了青年突击队开了一百多亩荒地以外,其他社员连手也没有动。为了改变这种局面,召开了干部会议,检查和纠正了干部只作一般号召、没有具体安排的毛病,以十四队为重点进行“六查”:查荒山、查废道、查地头、查地边、查河边、查村边。结果查出了八十多亩可以利用的土地,并作了开垦、种植和收支计划。紧接着召开全社生产队干部会议,用十四队的典型事实,鼓舞了社员开荒的积极性。全社先后共开垦了九百七十多亩闲地,种了粮食、棉花、油料、蔬菜等作物,收入二万二千八百多元。这也是我社所以能够增产的重要一着。
开展多种经营
我们这里山多地窄,只靠农业是不能使大家富裕起来的,必须开展多种经营。我们社里经营了二千多亩果树,普遍地进行了刮皮、刷白、整枝、施肥、打药和松土,从而改变了过去只收果不管理的旧习惯,提高了果树的产量。社里还发展了畜牧业。全社公养牧牛一百六十九头,羊五百三十六只,猪一百五十头。这些牲畜,除六十三头牛是社员入社的外,其余的都是社里自繁自养的。社里训练了二十多个饲养员,专门饲养牲口;实行了包工奖励办法,树立了责任制。从而牲口养肥了,成活率提高了,大大地促进了牲口的发展。社里还经营了粉坊、豆腐坊、木业、皮业、缝纫、编织、运输、打柴、割草等十多种副业生产,收入二百万多元。
社员的家庭副业也有发展。现在已经搞起来的有养猪、养鸡、养兔、打柴、割草等等。在这里别的暂且不谈,只谈养猪。到目前为止,社员个人养猪一千零九十头,比1955年增加了40%多,除十三户光棍汉和五保户没有养猪外,其余的社员都户户养了猪,一般的养了两头,最多的养了十九头。但发展养猪并不是没有困难的。好些社员不愿养,他们说:“人吃还不够,拿什么喂猪呢?”“买盐的钱还没有,那有钱买猪呢?”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社里拿出了一千多元和一百多头公有小猪,借给没有猪本的社员,到猪长大出卖后再归还;社里出工出料给没有猪圈的社员修了五十七个猪圈;猪的防疫费用全部由社负责。社里收买社员家庭肥料,按质论价。社里的饲养员经常到社员家里帮助改进饲养和管理。
社大了更要节省开支
随着社的扩大和升级,好些人滋长了严重的铺张浪费的思想。他们认为社大了,“要处处像个样子”,“任何东西都应该准备全套,用着方便,看着阔气”。他们主张把社里的小牲口卖掉,买回大骡大马;把铁轮车卖掉,买回胶轮车;把一切旧农具换成新一色的;把很多当前不需要的东西也折价入社,等等。社里没有这样做,根据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关于勤俭办社的指示,用原来建明社刻苦起家的事迹,对社员进行了算细账教育,比如,买一头骡,要卖掉十头驴,使用起来,一头骡无论如何也顶不住十头驴;一辆胶轮车的价钱等于十辆铁轮车,在山地里,胶轮车不一定比铁轮车使着方便。就这样克服了部分社员的铺张浪费思想,发扬了勤俭办社的优良作风。实行了财务包干。按照牲口大小,规定草料数量,由各生产队包养;农具修理费,按每月每亩地一角五分钱,由各生产队包修;办公费,社里每月不得超过三元,队里每月每亩地一分钱包干使用。为了鼓励节约,克服浪费,还制定了奖惩办法。超额开支的由承包单位负责;节余开支的,节余部分的20%归社,80%奖给承包单位。这样作了以后,节省成了风气。春耕播种时,社里缺二十多头牲口,社员谁也没有吭气,就自动以人力代替畜力拉车、拉犁,按期完成了播种任务。社里使用的大篓、土筐、粪筐,都是一钱没花,由社员自己利用生产空隙,到山上采集荆条编成的。社员还自己修理农具,把农具修理费全部节省了下来。加上利用旧物、自己积肥等等,节省的钱不下几万元,从而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
继续前进
虽然我们社去年获得了大丰收,但社员们并没有因丰收而满足。秋收一结束,大家就投入了冬季生产,就是北风吹,大雪飘,社员们还是精神百倍的进行积肥、送粪、整地、修坝和打柴等等工作,争取今年获得更大的丰收。
我们对1957年的生产也进行了规划。各种庄稼的亩产量是:粮食四百七十三斤,棉花二百斤,花生三百斤。果树发展到二千五百亩,林木四千二百亩;牛发展到二百一十五头,羊七百四十只,猪二千八百头;经营砖瓦窑等十多项副业生产。预计每个劳动日分粮食二十斤,现金一元六角,使百分之百的社员增加的收入不低于35%。
要从根本上改变我们这里的面貌,要到1967年。那时候如果再到我们这里来,就会看到:社员集居在四个村庄里,电灯照耀着每个家庭,难分昼夜;大车道像血管一样接联起来,四通八达;耕地宽阔,地势平坦,土质肥沃,水渠纵横,粮食亩产七百五十斤,棉花四百斤,花生五百六十斤;山上的四千多亩果树,五千多亩牧场,七千多亩林木,一片青葱;河水清秀,两岸绿荫;牛羊遍山,毛猪满圈,鸡鸭成群。我们相信,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依靠全体社员的辛勤劳动,这个计划一定能够实现。 (“农村工作通讯”记者柯克明记)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