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4阅读
  • 0回复

莎车县的羊毛为什么难收购?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7-03-05
第3版()
专栏:读者来信

莎车县的羊毛为什么难收购?
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莎车县,经常听到农村来的工作人员说:“收购羊毛实在难到极点。”
为什么呢?现在就我在一个乡所看到的情况来分析一下发生这个问题的原因。
他们采取什么办法来完成收购羊毛的任务呢?先是动员群众把羊毛卖给国家,有少数群众自动出售了羊毛。以后,收购员就背上塔合尔(口袋),拿上秤,挨门到养羊户去收购。有的采取“打通思想”的方式,打不“通”,就批评或强令出售。有的就自己搜寻,搜出后,用秤一秤,算出钱数,把钱塞到农民手里,就把毛背走了。有的还采取了更“高明”的办法,到学校里动员小学生自报他家有多少毛,放在什么地方,并宣称谁报得多就奖给谁一支铅笔,学生报告后,回家就受到父母亲的打骂。以后有些农民宁愿让毛在羊身上长着,也不敢把它适时剪下来了。可是,收购羊毛的任务总得完成,这些干部的新办法又出来了。他们带上几个会剪毛的人,拿上剪刀,到农民放羊的草场上和羊圈里去自己剪。总之办法是想尽了,干部满意自己完成了任务,有时上级还特加表扬,说“某乡购毛任务完成得很好”。
群众为什么不愿意出售羊毛呢?是不是由于觉悟低?不是。他们对党的各项政策是拥护的,对政府的各项号召是响应的,他们也知道国家为什么要收购羊毛。他们只是要求收购人员:“只要你能给我留下能做一条毡子和两双毡袜子的毛,多余的我都卖给国家。”有的农民被迫把毛拿出来卖的时候,恳求干部暂时不要付款,记下他的名字,只要等国家供应的毡子来后,给他一条毡子,“我就谢谢您”。根本原因就在这里。国家把羊毛收购完以后,群众就会铺不上毡子,国家供应的数量又有限,自由市场上根本买不到,群众当然不愿出售羊毛。像我看到的这个乡,共有七百七十二户,二千八百多口人,每年生产羊毛一千四百八十七公斤,国家收购一千三百公斤,还剩一百八十七公斤(或稍多于此数),只可做二十余条毡子和五十多双毡袜子。而按照维吾尔族的风俗习惯,不论男、女、老、少,冬天都穿长皮靴,里边穿一层毡袜子御寒。绝大多数农民,甚至有钱人都不睡木床和炕,只是就地厚厚的铺一层葫麻草,或再铺一层苇席,上边铺上毡子就行了。除自用的外,家中还需备一两条毡子待客。由此可见,留下的羊毛数量和农民的需要量相差有多大。现在的情况已是多数农民没毡子铺,或只有一点破毡子,他们在发牢骚,不满意。
据我了解,全县一百五十多个乡,甚至其他农业县,也程度不同地存在着这种情况。这样收购羊毛的结果,不但收购羊毛“难到极点”,而且会影响其他工作的开展,影响到政府和党的民族政策的贯彻执行,影响到国家和群众的关系。
边山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