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7阅读
  • 0回复

绣花姑娘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7-03-08
第5版()
专栏:

绣花姑娘
新华社记者 古平
誉满伦敦城
一个中国姑娘坐着低头绣花。很多外国观众围在旁边聚精会神地注视着这位姑娘的手。这是挂在苏州市刺绣工艺美术生产合作社的一张照片。
这张照片是在英国伦敦照的。
去年9月,伦敦举行了一个“手工艺术品及家庭爱好品国际展览会”,英国人听说中国馆里有个从北京来的姑娘表演刺绣,都不想放弃这个了解新中国的好机会。
每天,还没有到表演时间,人群就密密层层地把表演台包围起来了。中国姑娘穿一次针,劈一根线,都引起人们的兴趣。她绣的是一幅猫蝶挂屏,两只小花猫仰着头追寻蔷薇花下的蝴蝶。在绣猫的胡须时,一根花线被劈成了十二股,有人惊讶地说:“我不敢相信我的眼睛了!”一位爱好刺绣的英国妇女一定要请中国姑娘教她劈线和绣花心的方法,中国姑娘热情地教了她半天,她说:“中国刺绣实在太精细了,我连拿针都拿不牢。”一位刺绣学校的教师特地从苏格兰赶到伦敦,她在表演台前看了很久,转来转去一直不愿离开。在中国姑娘的绣花包里,她看到一只鸡心形的绣花插针包,就爱不释手地翻来复去地欣赏。中国姑娘说:“送给你吧!”这位教师兴奋极了,紧握着中国姑娘的手说:“我要带回去给我的学生看,要永运保存它。”许多不能到展览馆去的人,就在电视机旁看中国姑娘表演刺绣。中国馆的意见簿上,写满了赞美和感谢的话。有的说:“刺绣的猫这样逼真,我几乎可以听到它们在叫。”一位名叫克郎普的工程师说:“制造这些东西要比制造原子弹好得多。”
这位誉满伦敦的绣花姑娘名叫顾文霞。
幸福的劳动
三八节前夕,我在苏州市刺绣工艺美术生产合作社访问了顾文霞。
她今年二十六岁,长睫毛下一双大眼睛乌溜溜地闪着亮光。她还是在绣一幅猫蝶屏。我问她为什么不换个新花样,她说:“这幅猫蝶屏和在伦敦绣的那幅不同,这是双面绣,正反两面绣得完全一样。”我也和英国观众一样,几乎要不相信自己的眼睛了。坐在旁边看了半天,不得不佩服她那双巧手。在绣好了的猫身上,再用稀针法轻轻地缀上一层软毛,这层松软的毛好像吹一口气就能飘动起来,而且反面和正面没有一点分别。
中国妇女自古以来就擅长刺绣。远在宋代,苏绣已开始具有它独特的风格。现在,苏州一带从事刺绣的妇女在五万人以上。顾文霞从事刺绣也是世代相传的,她母亲十四岁就开始学刺绣,今年五十七岁,她和女儿同在一个合作社里。
在顾文霞家里,母女俩和我谈起了往事。
顾文霞两岁时父亲就死去了。母亲靠双手劳动抚养一个女儿和一个儿子。过去有钱人家姑娘才十几岁,就开始请人绣嫁衣。穷人家的姑娘只好像古诗所说:“可怜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顾文霞十六岁那年,不忍让妈妈一个人挑着家庭的重担,眼泪汪汪地离开学校,拿起了绣花针。美丽的花朵绣了一枝又一枝,可是绣花姑娘直到解放后才开始了幸福的劳动。
1955年,顾文霞和一批刺绣艺人一起组织了自己的合作社,社里请了指导员帮助她们研究提高技术。美术教授和画家们供给她们画稿,经常到社里去进行艺术指导,还常常举行色彩学讲座和国画讲座。顾文霞不断地吸收新的东西,虚心地向老艺人学习,刺绣技术提高得很快。她们合作社的产品在来比锡、大马士革等地方展览时都得到国外人士的赞扬。
艺术的高峰没有止境
顾文霞从伦敦回国后,要求进一步提高技术的愿望更加迫切了。她参加了双面绣小组,经常向双面绣能手李娥瑛及其他有经验的老艺人学习。
星期日,合作社里休假,顾文霞约了社里的主任金静芬去游拙政园,也邀我同去。金静芬是个七十三岁的老艺人,五十多年来,她数不清地绣过了多少花草树木。顾文霞一路上见到不知名的花和树,就请问这位老太太,总能得到满意的答复。
我们停步在游着一对对鸳鸯的水池边,两代刺绣能手出神地注视鸳鸯嬉水的各种姿态和它们身上美丽的羽毛,高兴地研究着绣头颈该用什么针法,绣羽毛该用什么颜色。她们是这样爱好她们的事业。
在拙政园里的文物展览室里,南通老艺人在几十年前绣的两幅西洋人物像,引起了她们很大的兴趣。顾文霞仔细地观看绣品中裹在女人身上的一袭薄纱,揣摩着是用什么针法才能绣得这样轻盈,而且绣出了薄纱里面丰腴的肉体。她用羡慕的口吻说:“这是真正的艺术品啊!艺术的高峰是没有止境的。绣花姑娘顾文霞 (新观察杂志社稿)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