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2阅读
  • 0回复

干旱山区的面貌是否可能改变? 甘肃省的经验肯定地回答了这一问题 掌握自然规律,利用一切水源,开展植树造林,注意保持水土,就能够改变干旱的山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7-03-10
第5版()
专栏:

干旱山区的面貌是否可能改变?
甘肃省的经验肯定地回答了这一问题
掌握自然规律,利用一切水源,开展植树造林,注意保持水土,就能够改变干旱的山区
据新华社兰州8日电 怎样改变干旱山区面貌,争取干旱山区年年丰收,是甘肃省农业生产上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自从1954年召开第一次全省干旱山区会议以后,仅两年的时间,全省五百五十个干旱乡中就有一百零三个基本上改变了干旱面貌。整个干旱区一百八十多万人口中,每人平均已有半亩以上水地,一亩六分洪水漫地,一亩三分林地,半亩饲草地。
最近,新华社记者访问了中共甘肃省委农村工作部负责人,请他谈了在改变干旱面貌中取得的经验和教训。
这位负责人指出:据甘肃省有历史记载的二百六十一年(1645—1906年)中,曾发生旱灾一百一十四次,平均每两年一次,这说明甘肃的旱灾频繁和严重。但是,解放初期,零星分布在全省八万平方公里的干旱地区的水地却有十八万亩,这说明干旱地区是可以改变的。在各级党委领导下,1955年和1956年在干旱山区大力兴修水利,水地即迅速上升为一百一十多万亩。
这位负责人说,改变干旱面貌要掌握干旱山区的自然环境和自然规律。甘肃全年仅有的两、三百公厘雨水,通常集中在秋季,我们掌握了这一自然规律后,就将干旱山区的夏季作物播种面积缩小,适当的扩大秋季作物面积。因此粮食产量显著提高,据定西专区1955年统计,平均每亩增产一百多斤。又例如我们推广的铺砂田办法,这是适应甘肃省多旱灾的一种能抗旱、保墒、保温、压碱的特殊办法,这种砂田小麦产量比旱地产量高了四倍。
负责人说,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水源,把水的利用率提到最高程度,是甘肃省干旱山区几年来迅速变化的最重要原因之一。在有地面水的地区,大量兴修渠道,引用地面水发展自流灌溉。在无地面水有地下水的地区,普遍打井、淘泉,发展提水灌溉。在无水源地区和苦水地区,主要打旱井和窑窖,积蓄和利用雨水和洪水。
这位负责人谈到植树造林是改变山区干旱的根本办法时说,植树造林是百年大计,一时不易见到效果。
要改变干旱还要注意保持水土,水土流失是干旱的成因之一。保持水土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沟坡治理,要沟面结合,综合治理;二、田间工程,培地埂,修梯田,采用垅作区田方法。
负责人最后说,改变干旱也要懂得适应干旱地区的耕作技术和兴修水利的技术。去年各地兴修的许多拦水大坝被冲垮,劳民伤财,说明我们不懂技术。今后要提高工程质量,就必须大量培养技术人员。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