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2阅读
  • 0回复

董希文“长征”路线写生画展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7-03-10
第7版()
专栏:

董希文“长征”路线写生画展
艾中信
前年,画家董希文用半年多的时间,沿着红军长征的路线,收集革命史画的创作素材。他亲历艰险,作了不少写生。现在在中央美术学院礼堂所展出的一百多幅作品,虽然还没有包括全部,但已可以由此看到他这次不平凡的旅行写生所获得的丰富成果。
在这些作品中,画的多数是红军长征的历史事迹。其中如遵义会议的会议厅和厅外的长廊、娄山关、大渡河、毛儿盖、腊子口以及草地等等被红军以神话般的毅力所战胜了的天险,画家都作了确实而有力的描绘。除此而外,他还画了很多沿线人民特别是藏族人民的生活和当地的风景。红军当年足迹所至,一个山头,一条河流,都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触景生情,令人能不兴起对革命先驱的衷心崇敬!我们完全可以想像到,这些河山景物,怎样激发了画家的情感,使他意识到他所从事的工作,绝非等闲的写生可比,从而加强了他这一工作的思想因素。而长征线上的景物,其所以特别受到广大人民的普遍喜爱,主要原因也就在这里。
但是,人们所以喜爱这些图画,还有另外的原因,那就是图画的艺术力量。他在处理绘画性的问题上,所采取的艺术语言以及怎样表达情感这方面是有所用心的。在我看来,他的油画,在造型上和色彩上都确实而有表现力,特别是造型的老到——实事求是、确切无移,是一个很大的优点。孔子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对于造型,也应抱这样的态度。中国画论很强调眼到手到,在他的作品上,看不到任意为之的用笔,所表达的,都是他所认识到的;因他对客观事物的了解有相当的深度,所以能够老到。换句话说:在这些图画中,我们看到的形象,清楚明白,有根有据,没有误笔,很少败笔,这一点应主要归功于他的素描功夫,这就在根本上构成了他的艺术修养的巩固基础。他的绘画语言,并不贫乏,相反,它很多样,而且富于创造性。清楚明白并不妨碍新颖出奇,这在他处理人物、服饰以及复杂事物如群众场面和自然景物时,特别可以明显地看出来。如毛儿盖盛会和藏族妇女的肖像就是很好说明的例子。
他的绘画,在色彩上更具鲜明的特色。运用色彩,同样清楚明白、确切不移,和造型的明确相融洽。他不采取色彩的细微变化和对比作用,而采取强烈的大块的色彩对比效果,不采取按照自然界所呈现的那样存在于空间的色彩感应,而采取比较夸张了的色彩的装饰感;从传统的油画的角度来看,有时觉得缺少光泽感和空间气氛,但是它的优点是明亮而有力,能唤起高昂的情绪。无疑,这是有意识的追求民族风格的结果。油画的中国风,在色彩问题上,同其他问题一样,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还需要种种方面的尝试、探索。董希文的道路不是唯一的,但已经可以证明是有效的。
中央美术学院举办这个展览会的意义,是介绍近年来画家董希文在美术创作上的一些新的收获。希望社会人士和广大人民群众关心我们的美术事业。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