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4阅读
  • 0回复

从三个国营农场的经营情况看勤俭办场的必要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7-03-11
第3版()
专栏:

从三个国营农场的经营情况看勤俭办场的必要
丁履枢
在黑龙江省的国营农场中,有三个农场采取了两种根本不同的经营方法,得到了两种根本不同的经营结果。曙光和克山两场,只管生产,不问成本,认为种地打粮食就行,不管花钱多少,结果成本很高,亏损很大,给国家造成了严重的损失。大西江农场广泛深入地发动全体职工贯彻执行勤俭办场的方针,处处精打细算,厉行节约,结果成本很低,给国家增加了大量财富。
让我们看看这两种不同的经营方法是怎样的吧。
先从组织机构和人员编制上来看:曙光和克山两场在设置机构和人员编制上,不问开支多少,只知道层层摆摊子,过多地设置间接生产人员,管理机构庞大,仅行政管理人员就占职工总数的22%—24%。曙光农场超过编制的人员占职工总数的18.4%,其中间接生产人员超过72.9%,仅此一项就增加工资支出四万多元。大西江农场的情况怎样呢?他们在确定人员编制的时候,反复地算细账,把行政管理人员压缩到占职工人数的11.9%,比曙光和克山两场少一半。
再看看劳动力运用情况吧:克山农场1—10月间的全部劳动力中,从事非生产性工作和辅助性工作的人工占总工数的23.4%。曙光农场在一个生产队里4—10月间的农忙季节,非生产用人工就达三千多个,由于劳动力没有很好地组织运用,农忙时就不惜高价大量地雇用临时工。克山农场临时工工资支出共达六十万元。曙光农场临时工工资支出共达三十一万多元。大西江农场和这个情况恰恰相反,他们不仅在平日对劳动力很好地调配运用,而且,在农忙季节里最大限度地发挥内部潜力,基本上不雇临时工。夏锄是需要手工劳动最多的农忙季节,他们把全部人力都动员起来,生产队里除炊事员、饲养员以外,全部下地,场部的管理人员中除留下几人解决当前工作上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其余全部下地,同时把有劳动能力的职工家属全部组织起来,参加夏锄,并且加强了组织领导,提高了劳动效率,所以只在最忙的时候才雇了四十八个临时工,夏锄作业共降低成本两万多元。
对于设备利用率,特别是运输设备的利用率,在曙光和克山两场一向是没人注意的,他们认为,反正力量不足就可以请求上级调拨,至于花钱多少,那是另外一回事。曙光农场,1—10月份汽车出车率仅为71.5%,行走里程只达到应走里程的43.7%,载重量只占59.5%,由此可见汽车的利用率之低。克山农场汽车运输仅完成计划的59.3%;自场的车辆完不成运输任务,只好请调“援兵”,于是大量地支出了调车费用及其他费用,结果使运输成本提高了64.2%。大西江农场的情况怎样呢?他们只有七辆汽车,主要的运输力量是马车。他们对于运输力量不仅加强了调配,提高了利用率,基本上消灭了闲工停工,而且在使用运输力时,总是先算一算是不是合适?去年春初向田里送粪一千六百吨,计划用六百个车工,他们算了一下要花四万八千元,人们都说,这还了得,成本太高!于是把繁殖母马分散到生产队去,使用当地农民的铁轮小车送粪,结果节省了三千多元,把马车抽出去运送基建材料,发挥了效率,完成了基建备料任务。
再看看生产技术上的情况吧:曙光农场在秋收中,由于无人检查,损失浪费的情况,令人难以容忍。该场第五生产队有一块地预计能收获一百多吨大豆,收完后只有六十来吨,这时生产队长才发现收割有问题,下地一看,啊呀!40%的大豆扔在地里,这才组织大批人力下地“捡庄稼”。全场平均每公顷小麦损失二百多公斤,大豆每公顷损失达一百多公斤,扣除一般的自然耗损后,两项共损失六百六十九吨粮食,价值十万八千九百多元,这是多么严重的浪费!大西江农场就不是这个样子。他们在秋收中,场长、生产队长和技术人员等天天亲自下地检查,发动职工互相检查,把收割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还发动职工们把晒场边上脱不净打不掉的半截麦穗、麦头子收集起来,研究出脱粒的办法,把晒场边上沾满泥土的大豆粒收起来,用水洗净晒干。让我再介绍一个生产技术上严重的损失浪费情况吧。说起来这好像是个笑话:曙光农场夏季防虫时,虫子本来寥寥无几,可是他们却惊慌失措,从上到下喊着:“抓虫子!抓虫子!”虫子究竟有多少?谁也没有调查研究,于是盲目地设置了八十多万个草把,用一万多公斤糖,六千多公斤酒,七千多公斤醋,还有大批药品,共计花了四万六千多元,最后抓到的虫子,每个合五分钱,好贵的虫子啊!
由于经营方法不同,在财产管理上反映出来的问题尤其明显。克山和曙光两场对财产管理领导不过问,制度不健全,从上到下的无人负责。克山农场三万八千多公斤油料和价值一万多元的机械零件,有帐无物,不翼而飞;汽车运送六捆铁板,半路上丢掉一捆也不知道,到仓库里保管员根本不看实物,就按六捆“照收”,后来有人捡着丢掉的一捆送回来,才知道原先只收了五捆。麦收时大批麻袋无人管理,大量丢失,到现在也查找不清,最近有人在地里发现埋在雪堆里的麻袋一堆就有四十多条。曙光农场原材料消耗项项超过计划,仅五项原材料消耗费用就超过十一万多元。仓库丢失短缺的原材料,经一次清查就发现有价值六千七百多元。低值易耗品的使用和管理更无人负责,丢失损坏严重,因此每公顷的费用竟达十一元九角。大西江农场在财产管理上却完全不是这样。他们采取的是群众性的管理方法,根据生产队制定的每个农作时期的作业计划,从生产队到各个作业小组,都层层定出消耗各种主要原材料的控制限额,交由职工自行掌握,超过限额不准发给,把使用的低值易耗品,都固定配备在生产队的各个小组里,对每件物品都指定专人负责管理。这样职工们都尽一切力量爱护国家财产,节约使用原材料,因此原材料的损失浪费现象基本上消灭了,成本大大地降低了,低值易耗品耗损费用每公顷只有三元六角,比曙光农场低得多。
最后的结果是:克山农场虽因自然条件好,在一万一千四百公顷的大面积上获得了全面丰收,小麦平均每公顷产量一千六百二十多公斤,大豆每公顷平均产量一千二百四十三公斤,但他们的成本过高,所以经营无利。(该场预计获利十八万三千多元,但他们去年开垦的四千九百多公顷荒地的开荒费用,全部由国家报销,未计入成本;如果每公顷加三十元的耕耙费用,则不仅经营无利,反而将亏损十一万四千多元。)曙光农场,小麦平均每公顷九百五十八公斤,大豆每公顷一千零八十九公斤,因为成本太高,亏损了七十多万元,平均每播种一公顷净赔一百一十二元。大西江农场,小麦平均每公顷一千五百一十六公斤,大豆每公顷平均八百六十五公斤(这是不够高的),他们使用的全部是1950年以前购入的破旧不堪的火油拖拉机,每公顷耕作费用比曙光、克山两场的柴油拖拉机高二十六元多,但他们却向国家上缴了十一万元的纯利润。
事实清楚地表明,作为社会主义农业企业的国营农场,必须突出地加强经营管理,深入地贯彻勤俭办场的方针,严格厉行节约,才能得到良好的成果。否则,即使生产搞的好,也决不会得到好的结果。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