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4阅读
  • 0回复

在烽火农业社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7-03-13
第5版()
专栏:

在烽火农业社里
学穆
2月12日,王保京起程到北京参加全国农业劳动模范代表会议的时候,一个白发老人上气不接下气地追着他喊:“保京!保京!你等一等!”到了跟前,他急忙把一封信交给保京,再三叮咛:“你把这封信捎给毛主席。托他老人家的福,我这个没有劳力的人在高级社里生活得很好。”
这个老人叫王大成,是醴泉县烽火农业社的“五保户”。他和所有的贫农一样是在解放以后翻身的,靠着儿子王正英的好劳动,日子一天天好起来了。1955年冬,王大成家翻修房子,忽然,一根做檩的大树倒在儿子正英身上,眨眼工夫,一个精壮小伙子成了残废,悲哀也就代替了这个家庭的欢乐。“人家有劳力,入了高级社收入多;咱这没劳力的人,入社也只有死路一条了。”王大成老汉为这个问题熬煎得吃不下饭,睡不好觉。社员们把他评成“五保户”,他还是耽心。去年社里年终决算以后,王大成手搬指头算了一下,他家先后用去社里一百多元不算,社里共给了三千三百多斤粮食,全家四口人每人平均八百二十多斤。当王大成一家子全身穿着新棉衣、坐在新房内热炕上,吃着白面条的时候,怎么能不感激农业社大家庭的温暖!王大成老汉听说社主任王保京要去北京开会,便四出托人给毛主席写信,表达自己心里要说的话。
王大成老汉的信,表达了烽火社一百一十多户社员的心意。这个社去年粮食总产量达到八十三万多斤,由缺粮社变为余粮社,向国家交纳公粮、出售余粮和调剂给兄弟社的良种共达二十五万斤。全社的社员都增加了收入。
我访问了十多户贫农和下中农。他们的收入是全社最高的,比入社前增加一倍到三倍。不久前的一个晚上,我们在社干部的引导下,到了贫农王金福家。金福和他的老伴对面坐着,和婆婆紧靠一起的是穿着花棉袄的儿媳妇,不到半岁的小孙孙,躺在温暖的花被里,儿子坐在灯下看报。我们一进去,就把这个五口之家的安静生活搅乱了。老俩口起来给我们让坐,儿子拿起热水瓶给我们倒水,一阵忙乱之后,我们的谈话就开始了。他们家去年分了一百多元钱,还分了四千多斤粮食。在烽火农业社里,所有贫农社员都过着像王金福这样的日子。在他们家的炕上,我们可以看到成叠的三面新的花被子。过去贫农社员全是信用合作社的债户,而现在却变成二千多元的债主了。
在这个农业社里,不仅贫农社员都增加了收入,上中农和富农也都增加了收入。社会计翻着账本对我们说,富农王凤游和其他富农一样,过去是做着“杀不了穷汉,富不了富汉”的生活。村里建了社之后,一般贫农生活都赶上了他,形势逼着他在去年也入了社。在社员们的监督和改造下,他家有八个人下地干活,挣的劳动日多,分的也多。这家富农有二十多口人,去年共分到粮食一万八千斤、另外还分到四百六十元的现金,比他入社前增加37%。
在高级社里,人与人的关系也开始了新的变化。社员们告诉我这样一件动人心弦的故事:去年9月的一个夜里,青年社员王振吉突然从梦中醒来:“唉呀!妈呀!我肚子疼。”疼痛愈来愈厉害,他从炕这头滚到炕那头,后来连动也动不了。社里请来了三、四个中西医,振吉的病还是有增无减。青年社员自动组织成担架队,飞也似的把振吉抬走了。经咸阳县第一人民医院诊断:是“肠穿孔”。动手术后,需要输很多血。社员王振英、王正盈等抢着伸出臂膀说:“抽我的”、“抽我的”。振吉二次开刀,又要输血,社里又去了一批社员。当一千多西西血和振吉的血溶流在一起时,王振吉就转危为安。就在振吉得病的同时,振吉的爱人快生娃了。社员们自动帮助他家担水、运柴。不久,振吉的病好了,小宝宝也平安出世了。社里除了照顾振吉医疗费四百元不算,分给振吉家的粮食一年还吃不完。振吉的母亲高兴地把这叫做“三喜临门”:一喜振吉的命是社里救活的;二喜好日子是社里给的;三喜添了个小宝宝。他们就给小宝宝取名叫“靠社”。
烽火农业社的样样事情,都使人高兴,使人鼓舞。我和陕西省农业厅长赵锦峰同志,西北农学院副教授苏献忠等一起参观了社的试验室和试验田。试验室里横七竖八地堆放着各种试验的标本:有试验成功的麦茬地棉花,有用红心白马牙玉米作木本和辽东白玉米作副本杂交的大棒子,各种小麦的杂交试验等。社主任王保京、技术股长马书秀一边津津有味地给我们讲着,一边把无性杂交的切胚嫁接方法做给我们看……。技术员王建元又带领我们参观一百零六畦的各种作物、多样作务的对比试验田。我们都感觉这好像不是一个农业社,而是一个真正的农业科学研究部门。从这里,大家对烽火社连年丰产,找到了正确答案;也看到了争取今年更大丰收的条件。烽火社的社员都懂得学习技术的重要,许多人参加了业余技术学校。六十多岁的社员王书田,为了掌握新技术,他有空就向儿子学习。刚结婚的新媳妇张惠霞,也叫丈夫教她技术。学习新技术在社里已经形成风气。
在过去的一年中,全国人民都很关心烽火农业社。从各地寄来的信件有一千多封,有的寄来照片,寄来种子,有的还寄来丰产经验。正是这些亲切的关怀和热情的支援,烽火社在去年获得了大丰收。今年怎么样呢?这更是全国人民关心的事情。社员王作贤编了一段快板:“……五七年,不自满,更要争取大丰产,抓肥、抓水是关键,水土保持莫怠慢。南门外,是荒坡,要它改变原面目,各种果树要成园,榆树椿树长满崖,松柏长青万万年……”可以看出:烽火社的社员们对争取今年大丰收满怀信心。增产计划经过社员反复讨论已经订出来了,春季生产高潮又在社内掀起来了。每天鸡叫二遍,拉粪的车就呼噜噜地响起来了。全部小麦生长很好,第一次追肥已经上了,二次即将开始。有些旱地小麦不能灌水,他们决定把水逐级引上去或者担水浇麦。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