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3阅读
  • 0回复

爱护城市的旧有房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7-03-14
第7版()
专栏:

爱护城市的旧有房屋
习平
来过上海的人,都羡慕上海的房屋多,居住条件好。确实,上海的居住条件比国内其他城市要好。上海旧有房屋的建筑面积数量相当可观,其中有不少是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永久性建筑。这些房子,过去很大部分是属于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官僚们所有,而现在已成为上海劳动人民工作和休息的场所。
大量的旧建筑物是上海人民胜利果实的一个重要部分。尤其是那些建筑得非常考究的建筑物,普遍都采用了贵重的建筑材料,造价极高,它们不知耗费了我国人民多少的血汗。为了保护这些建筑物,延长这些建筑物的使用年限,上海房地产管理部门曾经支付了巨额的费用,进行经常的维修。
上海对旧建筑物的保养,总的说是比较好的。但是,要做好房屋的保养工作,不能仅仅依靠房屋管理部门,更重要的还得要广大使用单位来关心,来协助。而上海在这方面的问题却还不少。我因为工作的关系,常常有机会出入于一些机关和宿舍。我不止一次地看到,许多机关和宿舍显然非常不注意保养房子,到处肮脏凌乱不堪,好些本来还不算旧的建筑物,都已经过早地破败不堪了,看来很叫人痛惜。为了进一步了解这方面的情况,日前我访问了上海市的房地产管理局。局里的同志给我提供了许多具体材料。这些材料都说明了使用房屋单位不爱惜旧有房屋,确实是一个普遍的、值得注意的问题。
据房地产管理部门检查,损坏最普遍的情形之一是凿洞。上海不少大厦的门面都是用花岗石装修的。住在大厦里的机关为了挂牌子,常在花岗石上打起洞来;随着房子的不断调整,机关的增多,花岗石门面上的洞就越来越多了。像南京东路和平饭店门前的花岗石上,至今残留着十几个洞。其他如江西路上海市人民委员会大厦、国际饭店、汉弥登大厦、国华大楼等等门面的花岗石上,都打了好些洞。这种损坏是很难弥补的。在室内,随便钉钉子、打洞,以致损坏房子的就更为普遍。像江西路的新康大楼,1955年时才花十几万元进行过一次大修,而现在房间里、走廊里,都被钉子钉得一塌糊涂,很漂亮的油漆墙壁上到处是麻点。
因为使用不当而造成损坏的情形也很普遍。如中央旅社大楼,原是一座很考究的建筑物,现在被作为家属宿舍,漂亮的走道里摆了许多煤炉,到处被煤烟熏得漆黑。弹簧地板、冷暖气设备、电梯等等,都被损坏了。
有些房屋的损坏是由于一些荒唐的原因:江西路的浙一大楼是一座很考究的高层建筑。据说,在热天时,使用单位为了降低温度,竟异想天开地在屋顶平台上存蓄了大量的自来水,使整个屋顶长期成为一个人工池塘。另一座中汇大楼的屋顶,使用单位则把它充作了溜冰场,在平台四周筑起了栏杆。还有些单位把平台作了运动场,在平台上赛跑、踢球。据房地产管理局的调查,房屋损坏最普遍的情形之一就是平台破裂,造成房屋漏水,影响了建筑物的寿命。
还有些比较普遍的情形是:花园长期无人整理而荒芜;屋内的设备因被拆迁而破损;玻璃窗因安装炉子烟囱而被击碎;很好的房屋因为堆存杂物、长期空气不流通,以致受到严重蛀蚀等等,这就不一一列举了。
这些旧建筑物受到损坏,重要的原因是由于不少人缺乏爱护公共财物的观念。但另外,也由于不少同志“喜新厌旧”。近年来他们只看着簇新的新办公大楼和宿舍,一心等待着搬进新房子里去工作和生活,而对旧有房屋就不加重视,随意毁坏。上海有一个单位,房屋内部损坏很严重,别人批评他们的时候,他们竟理直气壮地回答说:这些资本主义的旧建筑物愈早坏掉愈好,“旧的不去,新的不来”,旧屋坏了,我们就好早搬进“社会主义大楼”里去。
这些同志的看法显然是错了。旧有房屋不但在今天解决着我们的居住问题,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我们的居住问题主要地也还要依靠它来解决。不能小看这些房屋,而且它们同样是国家的财产。
像其他城市一样,上海的人口近几年中有了很大的增长。为了适应城市人口增长的需要,一方面需要适当地建筑一些新住宅,但同时必须努力发挥现有建筑物的潜力,通过经常的维修来延长现有建筑物的使用年限,尽量减少损坏。这个工作做好了,就可以为国家节省大量的资金,也可以缓和一些房屋的紧张现象。
近几年中在上海有这么一种风气,许多单位都嚷着要盖新房子,似乎不住新房子,就显不出社会主义的“气魄”,就缺少了“新气象”。而另一方面却在让旧房子遭受损坏,不予理会,似乎这都是合理的。
是改变这种有害的风气的时候了。建立爱护城市旧房屋的正确风气,让人人都来关心和保护旧建筑物,并且能够以这种行为为光荣!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