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2阅读
  • 0回复

关键在于质量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7-03-14
第8版()
专栏:

关键在于质量
思芳
常常听到议论:某种题材的作品太多了,另一种太少了。例如,去年曾听说 “写工农兵”的太多了,写其他的太少了;写生产、斗争的太多了,写个人日常生活的太少了。今年又听到写“其他”的太多了,写爱情的太多了,“揭露阴暗面”的太多了……。
这种讲法似乎不太“科学”。所谓“少”者诚少,斥其“多”者却未必多。
从全国范围来看,创作还亟需发展,无论量与质,都远远不能满足人民的需要。总的情况是我们的作品——比较好的作品太少了,不是太多了。去年都说反映农业合作化的剧本太多,其实真正站得住的却少得可怜;最近有人说写爱情写的太多了,其实,为了出产今天的“西厢记”、“红楼梦”也尚待作家加油努力。有时候,某种题材的作品奇缺,譬如反映学校生活、科学家的生活和科学幻想小说等,呼喊一下“这种题材写得太少了!”以示提倡之意,那是完全必要的;但这种少了不等于那种多了,逆定理不一定成立。
有时候某种题材的某一部分作品发生了一些“流行病”,如写农业合作化的剧本出现了“套子”,写爱情写成了“黄色”,揭露阴暗面的时候未能更有力地肯定和巩固我们的新社会、新生活等,这时,需要细心地分析病源:或是公式化概念化,或是低级趣味,或是小资产阶级情调……却不必加白眼于某种题材,题材无罪,罪在作者。
作家写哪一种题材的作品,是并不完全以他的主观意图和评论者的好心劝告为转移的。任何了不起的作家,也要受自己的生活经验、才能特点……的限制,有自己的“特长”和“特短”。作品题材的比例,不可能像按计划生产的商品,时时都比较能保持一定的平衡。在题材问题上,还是多作正面文章吧,如提倡写工农兵,提倡写新人物,提倡写作家所熟悉、所感兴趣的非写不可的东西!那种轻易地发出这个多了那个多了的指责,只会使作家迷惑。在这方面,作家是很苦的。他酝酿一个题材需要半年、一年,甚至许多年,而某些评论者放的空气,却可能在短时间打乱了他的计划。作家也要谨慎,要独立思考,不要在此风彼风下摆来摆去。
让我们更多地提倡写工农兵,写新人物吧!让我们多从作品的质量着眼吧!让我们更公正地欢迎有益于人民的写一切题材的作品吧!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