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7阅读
  • 0回复

“干巴河”村的变化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7-03-15
第6版()
专栏:

“干巴河”村的变化
本报记者 汤宝顺
我来到吉林省通化县干巴河村,正好是路明农业社诞生的一周年。当时,社里的干部在忙年终决算和筹划今年的生产,青年男女们欢乐地排练着各种娱乐节目,老年人和儿童坐在炕头上,听着有线广播台播送振奋人心的歌曲。社主任顾广福兴冲冲地向我说:“如果您是久别回家的人,一定会感到走错了路,因为干巴河的面貌,已经完全变了样……。”
改变了的土地
干巴河全村有五百三十多公顷土地,1956年产粮一百五十多万斤。超过“三定”产量的29.4%;超过丰收的1955年实产量的27%。全社除完成国家五十多万斤粮食的征购任务外,还多卖给国家三十万斤粮食。全社社员都增加了收入。
“干巴河”这个村名,就包含着贫困的意思。全村可耕土地80%以上是山坡、石头地,过去因为山高坡大,上不了粪,加上缺乏水源,这些土地十分贫瘠。
去年一月间,全村二百三十六户农民都参加了路明农业生产合作社。社里的管理委员会首先发动社员根据本地特点,千方百计地挖掘增产潜力。大家认为,要多打粮必须多施肥,扩大耕地面积,恢复撩荒地,兴修水利,防止水土流失。这一带山高坡大,施肥的困难是很多的,首先是大车上不了山,用人力背粪,劳力又不足。这时社员们研究出一种山地施肥方法,就是用树条编成大筐,用牛爬犁顶着雪往山上拉粪。在开冻以前粪肥全部送到地里去了,使全社土地施肥面积达到了90%以上。为了防止山水冲刷土壤,社里建立了苗圃,栽上了防护林和一部分果树。因此,去年虽然多雨,“干巴河”村的山坡地却没遭到雨水冲刷的严重灾害。
在恢复撩荒地的时候,有些社员有“重大片轻小块”的思想,那时候,农业社便提出了在不影响林业发展的情况下,增加一亩是一亩,增加一分是一分的口号,并算了积少成多的细账。结果,全社扩大了一百五十来亩耕地,增产近二十万斤粮食。
最使人感到惊奇的是,干巴河村在合作化的第一年种上了水稻,并且获得丰产。为了种水稻,社干部花费了多少心血啊!社主任顾广福、吴凤林、王永茂不知搬掉多少大石头寻找地下水源。他们终于在南山地下发现一个泉眼,水很旺,社里顺着这个泉眼挖了一条二里多长的渠道。不巧,这条水道通向新开的稻田,中间要经过“干巴河”,水入河床就要沉入地下,怎么办?社员们想出了办法:空中架起木槽渠道,让泉水腾空流过河面。他们就这样种上了七十多亩水稻,每亩地平均产量达到八百多斤。现在,社里正筹划修建一个贮水池,保证稻田有充分的水。
山村生产的“百花齐放”
路明农业社在增产粮食的同时,还充分利用山区生产的有利条件,开展多种经营。在农业合作化以前,全村只有一百四十多头牛、七十多只羊。经过建社这一年,全社有了二百来头牛、一百三十多只羊;为了供应仔猪,社里还养了二十多头母猪。全社性的副业有果树、林业、药材、运输、编织等十几种,全社收入了二万多元,平均每户一百元左右。家庭副业有喂猪、喂鸡、喂鸭、养蜂、打猎、打柴等不下二十种。据初步统计,全社家庭副业收入有一万元左右。
为了向往山区发展的美丽前途,社员们已经自动把“干巴河”村这个不吉利的村名,改成了“赶马河”村。有人编出了一首歌谣,歌颂这个村子的巨大变化:
秃山青松粗又高,
放牧场上牛羊叫,
药材果树新农具,
干巴河边长稻苗。
最大的变化是人的变化
这个村的农民每当谈起村里的变化的时候,总喜欢先谈人的变化。
解放以前,外村的姑娘如果要嫁到“干巴河”村,总要埋怨不该将她嫁到这穷山沟里来。现在,再也没有听到轻视这山沟的声音了。相反地,城市移民和外村姑娘听说到这个村落户,还显得格外喜欢。1955年全村只有一百八十四户,到1956年就增加到二百三十六户。社员梁乃玉的大侄从小就离开了“干巴河”村,建社后,他又回到家乡,并且带回了妻子。他说:“今日的干巴河,是幸福的家乡!”
这个村的人的变化,最突出的是妇女们普遍参加了集体劳动,和社员们的集体主义思想的成长。农业社建立以前,全村只有四名妇女参加全年农业生产,现在却有六十多名妇女参加集体劳动,平均每个人全年挣四百多个工分。
“以社为家”的思想,在社员心目中不断地成长着。这里,我只谈谈一位普通社员——羊倌李景华。他是一个半残废人,走路很不方便。去年春天,有一只小羊腿出了毛病,有的社员主张卖掉;但李景华不同意,却提出保证把这只小羊放养好。每当这只小羊跟不上羊群的时候,李景华就抱着它,它抢不着草吃,就亲手喂它。后来这只小羊真的养好了腿。冬季是产羔的季节,李景华怕初生小羊羔冻死,每天晚上都要到羊圈去四、五趟。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