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6阅读
  • 0回复

解除顾虑 勇于辩论 知无不言 言无不尽 陆侃如发言:希望学术界和民主党派能够本着这种精神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7-03-16
第2版()
专栏:

解除顾虑 勇于辩论 知无不言 言无不尽
陆侃如发言:希望学术界和民主党派能够本着这种精神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在这次政治协商会议开会期间,我们列席了最高国务会议,听取了我们敬爱的领袖毛主席的十二项的指示,给了我们莫大的鼓舞和教育。在这十二项中,有一项是关于“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作为一个高等教育工作者和民主党派的成员,我愿意就这一项谈谈我个人的粗浅的体会。
在去年政协举行第二次会议之后不久,党中央和毛主席就提出了这两个极其英明的方针。对于像我们这样年纪比较大一点的知识分子来说,这十六个字具有极其深刻的思想解放的作用,解除我们许多不必要的顾虑,提高我们在工作中的信心与勇气。
应该承认,在解放后的七、八年中,由于正确地执行了党的“团结——批评——团结”的政策,全国知识分子在思想认识上已有不少的进步。正因为这样,所以去年匈牙利事件发生以后,各国知识分子的思想情况都有点动荡,而在我国却不过像毛主席所说的“吹皱一池春水”而已,没有到达“波浪兼天涌”的地步。但是我们万不能因此而自满。在文艺界、科学界里,在民主党派里,继续加强宣传教育和贯彻执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是完全必要的。
由于我们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学习得不深不透,所以在学术问题上常常不能自由争论,“畏首畏尾”,顾虑重重。假使在人民日报上看到一篇学术性的论文,或是在文艺报上看到一篇文学批评的文章,马上就误认为这就是党中央的结论,即使自己有不同的意见也不敢说出来。假使这文章的作者是学术界的领导人物,或是政府某一部门的负责同志,那更是战战兢兢,照抄照搬,不敢稍有改动。其实这完全是我们自己“画地为牢”。在党中央固然没有打算替一切学术问题代做结论,而这些文章的作者也没有自认为“金科玉律”,不许讨论。“画地为牢”的结果,徒然妨碍了学术的繁荣而已。
这就是为什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获得全国知识分子热烈拥护的原故。尽管兄弟国家内有些朋友不大赞成,尽管国内也有一小部分同志表示疑虑,但是我敢断言学术界绝大多数是衷心欢迎的,因为这方针大大地鼓励了我们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把我们从重重束缚、重重顾虑中解救出来。现在并不是这方针做得过分的问题,而是宣传贯彻得远远不够的问题。我们要求人民日报和其他报刊、杂志的编辑同志们,要在这一点上起带头作用,首先解除你们自己的顾虑,然后才能免除读者的误会。在提倡自由争论,鼓励批评与反批评的空气中,把文艺界、科学界的工作推进一步。
如果说知识分子在学术问题上有许多顾虑的话,那末,在党派关系上的顾虑就更多、更大了。除了极个别的例外以外,知识分子极大多数都认识到社会主义的道路是真正幸福的道路,都认识到只有共产党才能把我们引进真正幸福的境地去;因此,对于共产党的领导都是从心里拥护的。同时,多少学习过政治理论的人,也都明白共产党不但不怕批评,而且欢迎批评的道理。但是,道理尽管是道理,事实却总还是事实。党员与民主党派成员之间,真正能够毫无顾虑的互相提意见,却还不是一件普遍能做到的事情。这不成问题对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是有损害的。
“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的提出,给予我们的鼓舞不下于“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所给予的。近来,党又提出了 “政治自由,组织独立”的口号,各级党委也主动地向民主党派伸出手来。老实说,在这样仁至义尽的情况下,我们实在感到又感激又惭愧。感激的是党对我们的重视与信任,惭愧的是我们做得太少,实在辜负了党的重视与信任。我们做得太少,固然由于我们能力不够,但更由于我们对党派工作重视不够。我们所以重视不够,一方面因为我们对这工作的重大意义认识不清,一方面也因为我们思想上不免还存在一些顾虑。有些顾虑来自肃反运动的副作用。认识不清,顾虑未消,归根结蒂,还是由于我们学习不够。
总结以上所谈,我提出三点希望:
第一,希望学术界同志们打破顾虑,勇于辩论,造成批评与自我批评的风气,来推进学术工作。
第二,希望民主党派的成员能够确立主人翁的态度,多提建设性的合理化建议,真正成为党的有力的助手。同时也要老老实实地接受党的领导,逐步提高自己。
第三,希望各方面配合起来,继续加强宣传“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使这两个伟大的、正确的方针得到进一步的贯彻。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