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6阅读
  • 0回复

农业社的好当家人—沈凤英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7-03-16
第6版()
专栏:

农业社的好当家人—沈凤英
浙江省新登县万市乡农业生产合作社的社员们,谁都称赞社主任沈凤英是个好当家人。
万市乡处于贫瘠的山区,解放前每亩田只能收二百来斤粮食,是一个“穷山头,苦山沟,一年倒有四季愁”的地方。1952年,沈凤英在办了两年多互助组以后办了一个有十户农民参加的初级社。1954年10月扩大到一百多户,办成了高级社。1955年合作化高潮到了万市乡以后,这个社和周围的一些初级社、互助组、单干户合并组织成六百多户的高级社。社员们一致选举了在当地最早(1950年)响应党的号召,领导农民走合作化道路的共产党员沈凤英为社主任。
沈凤英接受了社员们的信托,担起了关系着一千多人的命运的大担子。她没有辜负社员们的心意,合作社连年丰收了。去年虽然遭到几十年来未有的洪水威胁,但由于充分地发挥了合作社的优越性,开展了多种经营,战胜了洪水灾害,总收入仍比前年有所增加,91.5%的社员增加了收入。社员们深深地体会到合作社的好处,更坚定了在合作化道路上前进的信心。
“多亏我们的当家人坚决”
沈凤英和她领导的农业社所走过的道路并不是平坦无阻的。1954年农业社成立的时候,就曾遭到反革命分子吴芳华和富农金惠来的破坏。他们对一些社员说:“参加合作社没有好处,还是单干好,睡觉自由,生产自由……”当时有六户社员受了他们的影响,提出退社。沈凤英及时揭发了敌人的阴谋,对社员进行了教育,使社员提高了觉悟,稳定了情绪。敌人曾怀恨地说:“阴魂不散,死尸不烂!”(意思是:总有一天要对她报复。)但沈凤英毫不畏惧。在上党课时听到的女英雄刘胡兰的事迹在支持着她。后来,人民政府终于依法把这两个破坏合作化运动的反革命分子逮捕了。
1955年春天,沈凤英和她领导的合作社又遇到了一次考验:“坚决收缩”的错误方针传下来了,有些领导干部怕社大难领导,硬要他们的社拆散、降级。社里有些富裕农民也开始讲怪话、闹退社。周围的初级社有的缩小了,有的又变成互助组了,有的解散了。当时沈凤英想:合作社成立以来开了荒山,修了大坝,部分旱地也改成了水田,算来算去定能增产。党教育我们走合作化的道路,“收缩”不会是毛主席的主张。因此,她想说服社员要坚决办下去。那时有些社员就提出:“社长要办社,如果减少了收入要她赔偿。”最后,沈凤英得到了党的支持,在区委的帮助下,教育了那些想退社的社员,把社巩固下来了。当年的收成比那年都好,粮食增产五成多,社员每户平均分到四千六百三十多斤,社里到处洋溢着喜气。谁也不再怀疑高级社办不好了。许多社员都说:“多亏我们的当家人坚决,要是散了伙,那会有这样好的收成!”
依靠集体的智慧
沈凤英的本领就在于她懂得发动群众,依靠集体。人们说:万市乡农业社管理委员会的特点是“诸葛亮会”多,一有问题就讨论,集中大家的智慧,研究出解决的办法。合作社取消了土地报酬之初,有些社员就抱着“替社生产”的态度,出现了“出门九点钟,回来太阳红”的现象,严重地妨碍春耕任务的完成。她看到这种情况,就召开了管理委员会,研究如何教育群众改变这种态度。大家认为:必须让社员树立当家作主的思想,启发社员群众自己教育自己。于是召开了社员大会,把这些情况都摆出来,和社员们商量该怎么办。社员们进行了自我批评和互相检查,订出了劳动纪律,克服了松懈的现象。
去年春天,社里决定多积土肥,降低生产成本。社干部分头和社员算了细账,说明要增加收入必须进一步降低成本的道理。由于充分地发动了群众,掀起了群众性的“挖毛坑脚”积肥运动,十多天就挖了十二万斤,使去年的生产成本降低了17%。
在开展多种经营方面,社里原规划种植桑树十三万株;有些社干部认为没有地方能够种那么多。在发动群众提合理化建议以后,却种了二十四万株。
到最困难的地方去
社大,队的干部有强有弱,光靠“大呼隆”号召是不能把工作做好的。沈凤英经常深入下去,帮助各队解决具体问题。去年春天,社里推行“半旱秧田”的先进技术,全社各队都实行了,只有一个小队没有动。于是,她就到这个小队找小队长谈话。她了解到原因是小队长怕“麻烦”,不愿意推行。她耐心地把“半旱秧田”比水秧田有哪些好处算了细账,教育了小队长。结果,十亩秧田全部推行了“半旱秧田”。
在困难的时候,沈凤英往往是以自己的模范行动带动社员前进。1954年春天,社里遭受了几次洪水威胁。两次都是刚扶起稻苗就又被洪水冲倒。在第三次洪水到来的时候,社员们有些灰心了。有的说: “合作社再优越也对付不了天灾。”沈凤英仍然坚强地动员大家同洪水斗争,自己冒雨摸黑,连夜砍木桩、毛竹,用门板、篾笼等堵水。有些消极的社员被她的行动感动了。大家终于同心合力把洪水战胜了。去年在洪水威胁中,她又领头苦干,同几个社员一起在大水中抢救了社里的九十七只猪。
关心社员,体贴社员
合作社是全体社员的大家庭。沈凤英深切体会到:当一个社主任,不但要领导社里的生产,还要关心社员的生活。只有关心社员的疾苦,帮助他们解决困难问题,才能提高他们的集体主义思想,充分发挥他们的生产积极性。1954年,有一个时期,社员戴本堂生病了。他家里只有一个十二、三岁的儿子,顾里顾外都困难。沈凤英给他请医生,帮助他料理家务,又动员邻居好好照顾他。戴本堂病好后感动地说:“合作社真是自己的家。”去年社员毛海根家被洪水淹的净光,没住的,没用的。沈凤英就把他全家接到自己的家里住,并同乡干部研究,决定用公益金补助他四十元。现在他已经重新修建了房子,过着安乐的日子。毛海根说:“要不是共产党,我连讨饭也没路。”
不做“半个社主任”
沈凤英在县里开会,听到县委负责同志对社主任们说:“妇女占人口的一半,不重视妇女工作,只能算是半个社主任。”她想,自己是个妇女,更应该重视妇女工作。她一贯坚持男女一齐发动的方针,注意对妇女进行政治思想教育,重视妇女骨干。这个社确实贯彻执行了男女同工同酬的原则,鼓舞了女社员的劳动积极性。女社员的政治觉悟不断提高,现在,全社已有六个女党员、三十八个女团员。在她们的带动下,全社绝大部分妇女都参加了田间劳动,有不少女社员学会了使用双轮双铧犁。
(根据浙江省民主妇女联合会供给的材料整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