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5阅读
  • 0回复

灾区更需要节约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7-03-17
第1版()
专栏:社论

灾区更需要节约
我国一些地区去年所受的自然灾害虽比1954年还重,但由于在基本合作化的条件下做好了生产救灾工作,严冬已经安全渡过。有些灾区已经把灾荒消灭在冬季,有些灾区已看不到什么灾象,灾民的生活同平常年景也差不多。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在灾区特别明显地表现了出来。
令人欣喜的成绩,也有它令人担忧的另一面:正由于灾区人民对党和政府的救灾工作表示满意,他们知道人民政府是对灾民负责的,因而有一部分人发生了一种依赖思想。有些灾民不正确地把一切希望都放在政府救济上,甚至编出了这样的歌子:“油菜开花遍地黄,合作社比单干强,没有粮食找仓库,没有金钱找银行。”于是,在灾区发生了许多浪费的现象。不注意节约粮食,不注意精打细算,不认真收集代食品。有些灾民不作长期打算,或者歉收年景作丰收打算,有钱到手就花,挣多少吃多少。花完吃完以后怎么办呢?“反正有政府救济”。特别是在副业生产开展得有成绩的地区,这种现象就更为严重。如湖南省桂阳县灾区农民一般都是一天吃三餐干饭,全县有60%的户煮酒。一般户每户煮酒一、二缸,多的要煮酒三、四缸,每缸需米十五至二十斤。邵东县龙塘农业社灾后煮酒各户共用粮六千五百八十六斤,可供十八个灾民吃一年。衡山县石湾乡秋收后有三十六户人家作酒席,共作了三百九十三桌;一个农业社的监察委员会主任三十岁就“做寿”,杀了一头猪,吃了三百斤谷,花了九十元钱。浙江省慈溪县曹海乡的一个乡干部结婚,曾摆十七桌酒席,一餐就吃了二百多元。河北省灾区的大兴县严各庄有十二个社员搞运输,在北京吃一顿饭就花了十八元。谁能相信这是发生在灾区的事情呢?
节约是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方法之一,也是我国劳动人民的优良传统。非灾区应当节约,何况灾区!这个道理是很明显的。灾区所发生的一些浪费现象,是早就应当教育灾民纠正的。可是,灾区的一部分干部却有一些不正确的想法。有些干部误认为社会主义已经实现了,群众的生活水平应当提高,就用不着再提倡节约渡荒,更不应当叫群众搜集代食品。有些干部误以为关心灾民疾苦就是要单纯由政府出粮出钱“包养”起来。有些干部不深入下层去了解情况,只听一下汇报,就跟着别人叫喊,盲目夸大灾情,只管伸手向上级要钱要粮,而且口气越来越大。某些干部的这些思想,又助长了群众的依赖思想。这样,在救济款的发放上也发生了许多浪费现象。
1956年的自然灾害特别严重,国家所拨的自然灾害救济款比过去任何一年都多。从全局来说,这是必要的,不可少的。但是,这并不等于说,分配到每一个地方,分配到每一个灾民,都是非常恰当的。有些地方所得救济款超过了实际需要,浪费救济款的现象也就严重。首先是没有严格执行专款专用的原则,把救济款挪作别用,甚至有用来买收音机、修建办公室。其次是平均分配,人人有份。这样,有的地方每人所得无几,不困难的户把款子乱花了,困难的户却还没有解决问题。有的地方大家都得到了一定数量的救济款,困难户可以渡荒,不困难的户就生活得更好,而国家的救济款就支出过多。无论哪种情况,都说明平均主义的分配办法是不正确的。不需要救济的人也给予救济,必然形成浪费;需要救济的人也有在得到救济款以后,马上大吃大喝,甚至用以赌博把它浪费掉的。这都是依赖思想和包养思想发展的必然结果。
国家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各项开支都在精打细算。能够抽出大批救济款来,是很不容易的。我们应当格外爱惜。救济款的数量总是有限的,它应当起到保障灾民生活、推动灾区生产的作用。能使灾民安全渡过灾荒的主要办法仍然是“生产自救,节约渡荒”。合作社比单干强并不表现在“没有粮食找仓库,没有金钱找银行”上面,而是表现在提高生产力、促进生产发展的事实上面。没有粮食,要从农业生产上找;没有现钱,要从副业生产上找。为了渡过灾荒,不仅靠节约,还要努力生产。灾区的生活水平,比平常年景低一些,这是难以避免的。掺和着吃一些代食品,也是必要的。最靠得住的是增产节约。如果大家专依靠政府,那末政府又靠谁呢?要想把灾区老百姓都包养起来,实际上也就是由丰收地区的人民把灾区人民养起来,这不但办不到,而且也不应当。
1956年灾区在生产工作上总的说来做得还不错,但是不少灾区在节约方面做得就差了一些。现在春耕季节来到了,灾区在生产方面应当在已有的成绩上再提高一步。同时,应该赶紧把去年注意不够的节约问题强调起来,树立节约渡荒的风气,反对一切浪费现象,严格掌握救济款的使用,克服依赖政府救济的思想。当然,政府的必要的救济,还是不可少的。在春荒时期,仍应切实做好救济工作,使应当救济的人都能得到救济。总之,要使救济款全部真正能够起保障灾民生活、推动灾区生产的作用。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