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8阅读
  • 0回复

拾废品的孩子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7-03-17
第8版()
专栏:

拾废品的孩子
张季平
星期天,我吃完晚饭,一个人到街上去蹓跶。
走到学宫街拐角的地方,我就格外小心。因为在半年前,也是一个星期天的傍晚,我从这里经过,被地上的香蕉皮滑了一跤,摔掉一颗门牙,镶了一颗在别人面前非常触目的“金牙齿”,使我十分不快。由不愉快的“金牙齿”想起香蕉皮,由香蕉皮迁怒到那个跌过跤的地方,所以,以后凡从这里经过,我总特别留神。
离这里不远的地方,有一个很大的水果店。我买了四个橘子,离开水果店漫步向前走去,随手拿着一个边剥边吃。因为自己摔跤有了教训,水果皮不愿随地丢了。我正要把橘子皮抛进垃圾箱的时候,突然听到有人叫:
“不要丢,给我!”
是一个年约十岁的小孩,衣服不大清洁,但穿得还整齐,脸儿红通通的。他向我伸出了一只手,大约他从水果店门口起,就跟在我的后面了。
我将伸向垃圾箱的手收回来,把橘子皮送给了他。随手又拿起一只橘子,又是边剥边向前走。
我走得很慢,也吃得很慢,没有注意那个孩子怎样了。一会儿,我又听到后面的声音:
“快些吃?,吃得这么慢!”他的声音是极不耐烦的,我转过身,看到又是那个孩子,他在等我的第二块橘子皮。
显然,我为这种稚气的言辞打动了,迅速地剥出皮来给他。孩子说了一声“谢谢!”转身待走,我问:“小弟弟,你能告诉我你要橘子皮干什么吗?”
“卖钱嘛!它是药材哩。”
“能卖多少钱呢?”
“三分钱一斤,但像你那样刚剥下来没有弄脏一点的,可以卖四分钱一斤;如果太脏了就根本不收。”
这时我才发现他手里提的一长串橘子皮,总有好几斤重。我问: “你今天收获不少,可以换几个棒棒糖了。”
“换糖?我们从来不换糖,我们要送到废品收购站去。是我们队长规定的。”
“队长?”
“是呵,是队长。”
他怕我不懂,接着解释:“队长就是四年级的李国祥。我的任务是专门收橘子皮,我叫刘同兴。”
“原来是有组织的!”我心里想:“卖了钱干什么用呢?”这时,又有一个剥橘子皮的走过,看样子,那孩子不愿和我多说了,只告诉了我一句,他是陈公桥小学的学生。
陈公桥小学的教导主任是我过去的同学,为了满足好奇心,我在第二天下午去拜访他。
这位教导主任告诉我:李国祥是他们最好的学生,少先队的大队长,刘同兴的外号叫“小猛子”,有点调皮,以前不大守规矩,去年下半年入了队,变好些了,但还是有些“猛”。
我和他谈起橘子皮的事,想探知一下原委,他告诉了我这件事的经过。
近来,报纸上宣传增产节约以来,学校向小学生进行了这方面的教育,少先队自动地把同学组织起来收集废品,卖给国家。他们组织得很好,有分工,有专职,这种活动进行了将近一个月了,老师怕他们耽误功课或发生这样那样的偏差,规定他们只能在星期天活动。上半个月他们卖了十多元,在陈公桥银行储蓄所开了一个活期存款的户头,并且根据大家的决议,这笔钱买图书放在学校的图书室,还抽出一部分钱买牛皮纸作修补旧图书之用。
我的同学带我去参观了他们的“废品仓库”,门是锁着的,从窗口望去,一间不大的房子里堆了好几堆,这一堆是破玻璃,那一堆是破布,还有破铁,用完了的牙膏袋子,零碎的橡胶……等等。只是没有橘子皮,据说,橘子皮在仓库里容易腐烂,也许是另外保藏着。
接着,我的同学带领我拜访了那位队长。她是一个女孩子,年约十二岁,她的父亲是一个专收废品的小贩。我们去的时候,李国祥正在洗碗,她爸爸也在家里,屋檐前悬挂着一只大菜筐,里面都是橘子皮。
我们在李家喝了茶。李国祥的父亲非常喜欢他的这个女儿。他只有一点不满意他的女儿:拾来的废品从来不卖给爸爸。李国祥的父亲半开玩笑地说:“她怕我‘剥削’,硬要直接卖到废品收购站去。也好,就让她去吧,但她们有时候还是不得不请教我这位‘顾问’哩!”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