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6阅读
  • 0回复

解决城市人口拥挤的一个办法 曾震五建议政府奖励退休的干部、知识分子、工人在自愿和可能条件下,尽量回到农村居住。这对各方面都有好处。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7-03-18
第5版()
专栏:

解决城市人口拥挤的一个办法
曾震五建议政府奖励退休的干部、知识分子、工人在自愿和可能条件下,尽量回到农村居住。这对各方面都有好处。
我今天想对节制城市人口过度拥挤的问题,提出点不成熟的意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由于政治、经济、文化的飞速发展,城市人口激增,汇为人海。其中多数均来自农村,家属也跟来了,成为城市居民。而城市人口,很少有机会流向农村。这种情况,正在继续发展着。长此以往,城市人口将更加拥挤,不仅居住、供应、文教等方面负担过重,无法解决,后一辈的就业,亦将大成问题。
另一方面,由于农民的收入少,生活苦,一般在城市从事普通的体力劳动的工人,比他们的收入还多,生活还好,就感觉自己相形见绌。比起一般干部和技术工人,则更膛乎其后。因此在思想上便有了负担,不安心农业生产。而流入城市人口中的干部、知识分子、工人,有的全家都出来了,和家乡的关系少了,对家乡的关怀,自然也就冷淡甚至断绝了。有些农民便觉得这些人太不关心家乡,忘了祖先,忘了本。同时这些干部、知识分子、工人的子女,因为居留城市日久,或者完全生长在城市,体会不到农民的生活,不知稼穑之艰难,滋生轻视农业劳动的错误心理。由此种种,便会造成城乡间人民思想上和感情上的距离。
因此,我建议政府,订立制度,准备条件,奖励退休的干部、知识分子、工人,在自愿的原则下和条件的许可下,尽量回到农村或故乡的县市居住。这样有下列好处:1、可降低城市人口激增的速度,从而减少城市在居住、供应、文教等方面的困难。2、这些退休回乡的人员,虽然年老力衰,不能从事劳动生产,但均有相当的工作经验和知识,在一般农村事务中,会起一些帮助、指导的作用;同时其家属中有劳动力的,还可参加农业生产。3、由于城市农村人口的交流,城乡人民的情感将更加密切,思想上的距离将大大缩小或者完全消除,对工人、农民、知识分子联盟的加强也将起一定作用。4、农村空气清新,城市繁嚣太甚,退休的年老人,离开城市到农村中去优游岁月,欣赏田园之乐,生活将会更加愉快,身体将会更加健康,从而延长其年寿。
但是在目前的情况下,还存在许多困难待克服。有些什么困难呢?1、农业合作化还只一年多或两年,农民生活,虽然较过去提高了一些,基本上还未脱离贫困落后状况,在城市生活惯的人,会感觉乡村生活太苦,望而生畏。2、农村教育、医药、交通等条件太差,不能满足退休回乡人口的需求。3、农村房屋少,退休的人骤然回乡,可能没有住处。4、退休的人及其家属,由于居留城市较久,生活一时还变不过来,又因多年和故乡断绝了联系,情感未建立,怕在农村中受歧视。
以上这些,都是实际的困难和可能发生的情况。是不是能解决呢?肯定的说,可以解决。1、由于农业合作化的巩固,生产技术和生产率的提高,农民收入逐年增加,生活逐年改善,农村教育、卫生、交通等条件,自然也会一天天发展的。预计在第二个五年计划将完成的时候,农村的面貌,将完全改观,城乡的差别也逐渐缩小了,所谓农村生活太苦的顾虑,基本上不会存在。因此早回乡、迟回乡,可以按照各地各人的具体情况来决定。条件好的先动员回乡,条件差的迟动员回乡。2、居住问题,由当地统筹拨给必需的房屋,或者自力筹建、政府补贴、地方帮助。但怎样解决,均得早先准备,临时安排是困难的。3、退休人员回乡制度,系国家政策,只要还乡人员自己在生活上、作风上注意团结农民,建立情感,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农民不仅会欢迎这些人回乡,而且会给以大力帮助,绝不至有歧视对立的情绪。
根据以上的情况来说,奖励退休人员还乡回家,虽然有许多具体困难的问题待解决,需要有些时间去准备条件,还需有一套完备的制度,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和一阵风一样可以普遍实施的,但是可以看成是解决城市人口拥挤问题一个主要方向。另一方面。实行在职干部、工人的休假制度,使各人均有机会一年一度回到故乡和家人团叙,免得他们的家属涌向城市来,这也是减少农村人口流入城市的一个主要方法。如果和奖励退休人员还乡的制度相辅而行,在制止城市人口激增的问题上,是会有实际效果的。
以上所见,是否有当,请考虑。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