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4阅读
  • 0回复

关于中小学毕业生升学、就业和学龄儿童入学问题 张奚若的发言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7-03-19
第4版()
专栏:

关于中小学毕业生升学、就业和学龄儿童入学问题
张奚若的发言
现在我想就中、小学毕业生升学就业和学龄儿童入学问题,发表一点意见。
一、人民文化要求只能逐步满足
今年暑假,高小和初中毕业生都有很多人不能升学,高中毕业生也有同样情况。另一方面,还有相当数量的学龄儿童不能入学。这些都是大家非常关心的问题。
为什么今年会出现这种情况呢?这种情况是不是正常的呢?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这些问题都是需要明确回答的。
有人会问:目前既然入学和升学问题如此紧张,为什么国家不多办一些学校呢?是不是国家对教育事业重视不够,以致造成这样的问题呢?我想,我应当先谈一谈建国以来中、小学教育事业的发展状况。大家知道,过去几年,我们中、小学教育的发展是很快的。1956年,全国中学学生已经达到五百一十五万余人,与1949年相比,发展到将近五倍。小学学生达到六千三百余万人,相当于1949年在校人数的258.3%。这样的发展速度无论如何不能说是慢的。同时,国家对教育事业的发展,在财力、物力和人力上都给了巨大和切实的保证。从经费上看,逐年都有增长。1956年仅教育部所主管的普通教育和师范教育事业的经费,就占国家总支出的4.96%,占整个文教卫生总支出的38.51%。这样的比例我想足以说明国家对教育事业的重视。再从学校校舍增建情况来看,1950年到1956年,中学新建的校舍已相当于解放前旧中国中学校舍总面积的211.9%,这也足以说明我们的学校发展是相当快的。
当然,如果从人民需要看,学校还很不够,这完全是事实。那末,能不能像去年那样大发展呢?不能!因为国家财力物力有限,不可能对教育事业投资过多。这一矛盾不仅今天存在,就是在今后许多年内还要存在。这一矛盾怎样解决呢?这决定于国民经济的发展,只有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才能逐步解决这个矛盾。经济建设是我们整个国家建设的基础,而工业建设又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重点。我们国家必须集中主要力量保证工业建设,文化教育建设必须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逐步予以发展。因此普通教育事业的发展必须按照适当的比例进行。如果它“一马当先”企图超过经济建设的发展,那就必然会分散重点建设的力量,影响工业化的实现,动摇社会主义建设的根基,结果是使教育事业的发展缺乏物质保证。这显然是与国家和人民的长远利益相违背的。另一方面,学校发展过快,师资供应不上,学校就办不好。近几年来我们已有这种情况。这也是在我们的教育建设中必须考虑到的。
由此可见,人民的文化要求只能逐步满足。在我们这样一个六亿人口的大国中,多办学校不是应该不应该的问题,而是在某一时期中可能不可能的问题。
二、中小学毕业生全部升学不现实也不合理
小学、中学毕业生不能全部逐级升学的现象,不仅在今年,并且在今后很长时期内也将存在。这应当看作是一种正常的现象。中、小学教育是普通教育。普通教育是一种公民教育。它的任务是为国家培养具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教养和健康体质的新公民,培养建设社会主义的劳动大军的后备队和接班人。中小学生从学校毕业后不论从事生产劳动或升学,其根本的、最后的目的都在于发展社会主义生产,提高劳动生产率。从上述这样一个总的任务出发,当前,中、小学学生毕业后,应当在思想上做好准备,如果不能升学,就应去从事工农业生产劳动或其他建设工作。
世界上无论哪个国家,都不可能作到各级学校毕业生一律逐级升学。总是小学学生数量最大,中学学生数量较小,大学学生数量最小,形成一座下面大上面小的宝塔形式。这是教育发展的一个共同规律,这也是社会生活的一个共同规律。我们知道苏联建国已经四十年了,目前正在向共产主义过渡,但是现在他们也不过才正在普及十年制中小学教育。他们的中学毕业生也不是全部升大学,而是大多数从事工农业生产劳动。中国在不太远的将来,也会人人都受小学教育,甚至中学教育。到那时人人都成了知识分子,如果大家都不去参加,譬如说,农业生产劳动,请问大家吃什么?天下那有念了书,成了知识分子,反而要把自己自动饿死的道理?所以,我认为,要求中小学毕业生全部逐级升学这种想法是不现实的不合理的。
也许有人会问:既然如此,那末为什么去年升学率那么大,为什么去年高初中毕业生绝大多数都升了学呢?对于这一问题,我们的回答是:去年在社会主义建设的高潮下,各项事业有着特别飞跃的发展,我们的各级学校也就多招了一些学生。但是这给工作带来了不少困难,这是我们去年工作中的一个缺点。不能设想我们的学校今后都能像去年那样地大发展。不仅是现在,就是在将来我们实现普及义务教育之后,那些受完了义务教育的人,大多数还是要去参加生产劳动,升学的只能占少数。理由上边已经说过。
三、新社会劳动最光荣
对当前学龄儿童入学和学生升学问题该怎样解决,怎样安排呢?
我们认为:在国家财政力量允许的范围内,在保证一定质量的前提下,中小学教育是应当尽可能作适当的发展的。现时,为了适当地满足人民对文化的要求,在小学教育方面,除了公办以外,在农村,要提倡依靠群众的力量,发挥群众的积极性,适当发展民办小学,有条件的合作社也可以办学,以补公立学校之不足。提倡民办小学,当然要根据群众的可能和自愿,不能有强迫命令,同时城市中小学,要继续推行二部制。此外,还要提倡机关、厂矿企业办学,或者街道借机关的房屋办学。所有这一切都是为了使较多的学龄儿童得到学习的机会。对民办小学和机关办学,要实事求是,根据条件办事,不可强求一律,要求过高。
但是我们一定要指出,尽管经过这样的努力,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仍然是不可能使所有学龄儿童都得到入学机会的,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仍然是不可能使所有中小学毕业生全部升学的。因此不能入学的学龄儿童就只好晚一些入学,不能升学的中小学毕业生,就应当去参加生产劳动。这是他们应走的正确道路。我们要使新生一代都受教育,目的就是要使他们成为有文化教养的自觉的积极的劳动者,能够更有效率地生产劳动。因此凡是家在农村的中小学毕业生,如果不能升学,就应当毅然决然愉快地回到农村去参加农业生产。城市学生也应当根据具体情况和可能条件去找职业。如果一时找不到职业,就应当参加家庭劳动和在家自学。
近年来我们对中小学的政治思想教育的领导有些放松。特别是因为去年放松了劳动教育,今年发生这样情况就更容易造成思想混乱。因此我们要对学生加强思想工作,使他们对生产劳动能有正确的看法。同时我们对社会各方也须进行宣传解释,期能扭转当前人们思想上的各种错觉,形成正确的社会舆论。
有些学生或家长认为:念完了中学、小学,还要去种地、做工,未免太不上算。有些人说,中小学毕业去从事生产劳动是“倒霉”。我们说这些看法是不对的。中小学毕业生从事工农业生产劳动,这是一种好现象。这是符合社会主义建设要求的。因为建设社会主义的工业和农业,就要求工人农民有一定的文化程度。他们的文化程度越高,对发展生产就越有利。如果逐步做到多数的农民、工人都有了小学以至中学程度,可以想见,那对改进和提高生产技术,对发展生产将有多么大的好处,对国家将会有多么大的好处!使工农劳动者享有文化本是我们进行文化革命的根本任务。中小学毕业生参加生产劳动就是实现这个任务的一种措施。在我们中国,要所有的农民都具有初中毕业的文化程度,那是几十年后的事情。今天的中小学毕业生去从事农业生产当然是首先实现了这个理想,他们将会成为中国第一代有文化的新式农民。只要他们肯努力生产、努力学习,他们必然会受到农民的拥护,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支柱和骨干。在苏联,中学毕业生参加工农业生产劳动也是极普通的事情。在1953年时,莫斯科的斯大林汽车工厂的技术工人就有70%是十年制中小学毕业生(相当于我们的高中程度);同时也有很多中学毕业生参加了农业生产。由此可见,中小学毕业生参加工农业生产劳动,决不是什么“倒霉”的事,它是国家建设之所必需,是一种很光荣的事情。
为此,目前我们必须在广大学生中、在社会上广泛宣传“劳动光荣”的思想,进一步批判“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和“学而优则仕”的错误思想。同时我们也要批判那种对劳动分等级的看法,如认为脑力劳动比体力劳动强,当工人比当农民强、当合作社会计比种地强等等。我们要使每个人深刻认识到劳动是创造财富、创造物质文明、创造人类幸福的根源,认识到劳动在我们新社会里是最光荣、最崇高的事业。人人都应当尊重劳动、热爱劳动,努力生产建设,才能把我国建设成为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有的学生觉得从事劳动可以,但是不愿意回农村,不愿意种地,觉得农村生活苦,种地最没有前途。显然这种想法是错误的。我们知道要实现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必须要相应地发展农业。也就是说,社会主义工业化必须有强大的社会主义农业作为它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目前我国已经基本上完成了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农业合作化的优越性已经为全国人民所公认。农民的生活虽然目前还不够好,但是较以往已经有了提高,并且今后将会逐步有更大的提高。至于说“种地没有前途”,那更是没有根据的。我们认为:中小学毕业生只要正确地认识劳动的意义,放下知识分子的架子,积极从事劳动,那么他们就会在工作中做出成绩,得到群众的信任,以至被群众推选为干部。大家知道山东省掖县高小毕业生徐建春,1951年参加农业生产,现在已经是一个能干的合作社主任了,并且被光荣地选为全国农业劳动模范。去年她领导全社四千多社员,战胜了天灾,获得小麦的大面积丰产,使社员们增加了收入。又如河南虞城县农场养猪工人、初中毕业生李友轩,热爱养猪事业,把自己所饲养的一百多头猪养得又肥又壮,工作非常出色,并且由于他在饲养中注意使用了代用品,去年一年为国家节约了三万二千斤豆饼。由于他的积极工作,他被农场三次评为劳动模范。类似这样的事例是很多的。这些从事农业生产劳动的青年们,为祖国作出卓越的贡献,这难道还是“没前途”、“没出息”的吗?同样的,几年来中小学毕业生投入工业生产的也有很大的一个数量,仅仅去年一年就有六十万人左右。他们中间也有很多人在劳动中发挥了高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不少人还成为先进工作者或劳动模范。以上这一些都说明:在我们国家中,从事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任何一项事业都是有出息的,都同样有着无限光明广阔的前途。这些事例我们要在社会上广为宣传,它们是活生生的共产主义教育和劳动教育的材料。
今天,全体中小学学生都应该明确认识自己的学习目的,就是为着更好地从事生产劳动,提高劳动生产率。就是为着作一个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教养的劳动者,为国家工业化、为国家农业建设贡献出自己全部的青春力量。特别是要使大多数的中小学毕业生知道,我国农业生产现时还很落后,党和人民政府殷切希望大量的知识青年参加农业建设,从而使他们自觉地以自己的知识和劳动,担负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光荣任务。同时我们不仅要向学生进行教育,并且还要使所有的学生家长和全体社会人士懂得这样的道理。干部和知识分子,特别是高级干部和高级知识分子,首先应该以身作则。如果自己的孩子没有机会升学,就要积极说服他们从事劳动。工人和农民家长们,要同教师一起说服自己的子女,继承艰苦勤劳的优秀传统,在劳动战线上为祖国立功。此外,我们还要求农村基层干部、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干部,要求有关工业部门和厂矿负责人,对于参加农业劳动和工业生产的中小学毕业生,采取热诚欢迎的态度,做好组织安排工作,并在实际工作中多多给予他们以鼓励和帮助。
从我国当前经济发展的情况看来,目前国家还没有可能立即使他们全部就业。城市中一部分既不能升学又不能就业的中小学毕业生,我们希望家长们鼓励他们参加家庭劳动,在家自学,尽可能地为他们安排必要的自学环境和条件。为帮助这些自学的学生,过去各地教育行政部门、青年团组织和有关部门,曾经采取组织自学小组,举办补习班、广播讲座等办法指导他们自学,并且已经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今后,各地教育部门仍然要会同有关部门做好这项工作,同时也希望有关部门、校外教育机关等更多地为他们安排一些自学条件,给予一些方便,以便能更好地帮助这些学生在自学中得到提高,从而为他们日后参加生产劳动和升学准备更好的条件。
关于李富春副总理所建议的,组织一部分不能升学的高小、初中毕业生受一、两年业余技术教育的问题,我们也准备协同各有关部门进行具体研究。
四、向青年一代进行劳动教育
今后,在我们各级学校中,必须进一步地、深入地进行劳动教育。劳动教育是对学生政治思想教育中的一个经常的基本的内容。这一教育应当和爱国主义教育、特别是当前的勤俭建国、艰苦奋斗的教育紧密结合起来。我们必须教育我们的青少年一代,让他们知道革命的艰苦缔造、知道建设道路上可能遇到的各种困难,从而使他们发扬我们祖先和革命先烈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并且要教育鼓励他们经常去接近工人农民,学习工人农民的艰苦勤劳朴素的作风,积极地创造自己的新生活,对个人的学习和生活问题都本着艰苦朴素的精神去解决。我们今天特别要提倡学生和学校干部、教师们一道艰苦建校,勤俭办校,在困难的条件下,力求把学校办好,使自己学好。同时,进行劳动教育也要和集体主义教育和纪律教育结合起来。在升学就业问题上,常常发生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矛盾。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求学生们都能自觉地作到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我们要大大强调学生遵守纪律的问题。不必说别的,只从生产的角度来说,没有劳动纪律,那就其他都办不好。我们要为国家培养劳动后备力量,自然必须十分注意纪律教育,使学生能够自觉地遵守纪律。过去我们教育行政部门对劳动教育重视不够,1953、54两年曾经一度较为重视,以后又有些放松。一般地说,几年来我们对劳动教育多限于一般化的号召,缺乏具体措施和具体指导。这样就形成目前学校在一定程度上的脱离生产的偏向,学生的生产知识和劳动观点、劳动习惯都很差。他们存在着轻视劳动,特别是轻视体力劳动的思想。这是我们当前教育工作中的一个带根本性的缺点,必须切实纠正和改进。为此,我们今后要在教材中增加有关劳动教育和生产知识的内容,同时还要在校内、校外通过课外生活、组织活动等深入贯彻劳动教育。
进行劳动教育,决不能仅仅依靠学校的努力,它需要整个社会的共同注意和共同提倡。为此,我们希望各位委员和各个有关部门、全体社会人士一致支持我们,共同担负起向年青一代进行劳动教育的责任,从而树立起热爱劳动和尊重劳动的新的社会风气。
各位委员:
今天我只谈了我们普通教育中的一个问题。其实,大家知道,问题是很多。最重要的是:目前我们的学校教育有脱离实际的倾向,还不能很好地和经济发展相适应。学制、课程、教材等方面都存在不少问题,须要我们重新加以研究。因此今年我们准备针对这些问题,总结经验,谋求予以妥善的解决。去年下半年教育部已经先后派出两批调查组对这些问题作了调查研究,今年我们并准备以全年的时间,集中主要力量来研究解决这些问题。前此不久,政协委员和人大代表视察工作后曾对我们的工作提了许多宝贵的意见,这次会议中很多委员的发言也对教育工作提了很多很有益的意见,这对我们改进工作很有启发和帮助,希望今后各位委员继续给我们以更多更大的帮助,以便我们能更好地完成国家和人民交给我们的光荣任务。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