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5阅读
  • 0回复

编辑忆旧——关于中国新文学大系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7-03-19
第8版()
专栏:

编辑忆旧
——关于中国新文学大系
赵家璧
作为一个文艺书籍的编辑工作者,我最爱收集世界各国的文学艺术方面的新书目录。学力、时间、金钱都不容许你饱览原书,但是就从翻不尽的书名,数不清的作者里,每次像踏进了一座堆满新书的藏书楼,心旷神怡,目不闲接。看到自己爱好的作者出版了新书,更像见到老朋友写成了新作品一样的高兴。而更大的愉快,还在乎从这些目录中常常能得到一些意外的启发,因而触动了脑筋,想到一些新鲜的选题。
最近国际书店新成立了查目室,琳琅满目地准备了国外出版社的许多新书目录,那些五色缤纷的目录封面把我深深地吸引住了。其中日本的目录最使我感兴趣。文学艺术部门的书目中,足有几十套规模巨大的全集、大系、文库、集成等,多者数百卷,少者一、二十卷。每套书都能看出包容着编辑者的匠心,是先有了一个明确的编辑意图,然后大规模组织作者合力完成的;不仅是把许多作家的作品杂凑在一起而已;而编排装帧,也自成一格。日本的编辑出版工作过去曾给我以影响,今天又接触到这方面新鲜的资料,不由得不想起二十多年前的一些旧事来了。
1933年,上海北四川路底有一家专售日文书的内山书店,我那时担任良友图书公司的编辑,因为常常有事到书店去找鲁迅先生,虽然不懂日文,也喜欢到书架上去浏览。有一次,内山先生送了我几本日本的新书目录。目录中有一套日本创作文学的文库,按时代先后编成完整的一套。当时正值国民党提倡复古运动,叫青年学生尊孔读经;进步的文化人却认为应当继承和发扬“五四”运动的革命传统,才能拯救中国。“五四”运动离开那时不过十多年,但是许多代表作品已不见流传,文学青年要找这些材料同古书一样要跑旧书摊。日本的文库计划就触动了我要出版一个“五四以来文学名著百种”的念头。我想把“五四”以来的重要著作选出一百种,按原书内容,统一编排,分期出版,编成一套完整的文库,以供文学青年从作品中接触到“五四”时代的革命传统。但这里有一个大难题。选一百种,要牵涉到十数家出版社的权益,谁愿意把版权让给你呢?而当时大部分作家,因迫于生计,许多作品都是以一次稿酬卖绝版权给出版社的;即或作者保留版权,作者同意了,原出版者也不会答应良友编入文库。在旧社会里,私营出版社之间互相竞争倾轧之不暇,怎有协助你去完成一个计划的宏量?一个美好的幻梦,兴奋了几天也就破灭了。
此后在编辑部和作家们的谈话中,有人想到重印原书既有困难,选编短篇成集,不是可以不作侵害他人著作权论的吗?这一个建议重新鼓起了勇气。于是定下初步计划,分论文、小说、散文、诗、戏剧、史料等几个部门分头找人编选,经过很多困难,才约定了鲁迅、茅盾、郑振铎等十位编选人。但是既要替“五四”以来的新文学创作活动作一个总结,必得在时间上有个段落,才能有一个共同的统一的编选范围。这个问题起初看法各异,也有争论,最后还是根据茅盾先生的一封信作出了决定。茅盾先生的来信里是这样说的:
“‘五四’是1919年,‘五卅’是1925年,前后六年,这六年虽
然在新文学史上好像热闹得很,其实作品并不多。弟以为不如定
自‘五四’到‘北伐’,即1919—1927,如此则把现代中国文学
分为两个时期,即‘五四’到‘北伐’,‘北伐到现在’。……
本来‘五四’‘五卅’不过表示了‘里程碑’,事实上,第一本
的‘建设的文学理论’,就有许多重要文章是发表在‘五四’以
前。从1917到1927,十年断代是并没有毛病的。”
这套书先后经过两年时间,冲破了国民党审查会的鬼门关才算全部出版;那就是今天大家所看到的十卷本“中国新文学大系”;出版时的广告上曾用了一个副题:“新文学运动第一个十年的总结1917—1927”。先后共发行六千部。
(明天续完)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