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3阅读
  • 0回复

广东省农村面貌焕然一新 饶彰风的发言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7-03-21
第5版()
专栏:

广东省农村面貌焕然一新
  饶彰风的发言
我对于毛主席在最高国务会议上的讲话及周总理的政治报告,表示衷心拥护,对陈叔通副主席的政协工作报告也完全同意,现在我就广东农村工作方面的问题发表几点意见:
  农民们说合作化后农村有八变三几年之内收入可超过上中农
(一)广东是一个富饶的省份,四季常青,生产门路甚多;但又毗邻港澳,海岸线最长,旅外侨胞最多,加以过去与帝国主义接触最早,经济发展,带有明显的殖民地性质,因之在广东既富有革命精神,同时资本主义的影响也是极为深广的,敌我斗争非常尖锐,是一个很复杂的地方,解放以来,广东省搞土改,搞三反,搞民主改革,搞思想改造,特别是去年搞社会主义的三大改造,所受到的阻力是比较大的。在广东工作的同志都有这样的认识:既要十分勇敢坚定,又要特别谨慎细心。七年来广东工作是有不少缺点错误的,但在中央正确领导下,由于全省人民的努力,确实做了不少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特别是在去年完成了农业合作化。不仅使全省农民走上集体富裕的道路,而且有力地促进了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实现,使广东和全国一道战胜了资本主义,走上了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
新生的社会主义农业经济一经诞生,就显示了伟大的生命力和无比的优越性。去年广东自然灾害不轻,约有六分之一的水田遭受到不同程度的旱灾,初成立的合作社家底单薄,经营管理的经验不足,但是依靠了合作社的优越条件,依靠了全体社员的艰苦奋斗,全省农业生产却取得了巨大的丰收,粮食增产二十一亿斤,为解放以来增产最多的一年,全省有70%以上的合作社增了产,75%以上的社员增加了收入。千斤县由原有的三个(潮安、澄海、潮阳)增加到六个(增加普宁、揭阳、南澳),千斤社由原有的八百五十个增加到三千六百七十个,全省有一千个以上的合作社赶上了上中农的平均收入水平,其中有的合作社每个劳动日分值达到3.13元以上(如东莞麻涌南洲社),一年之内,二千一百万以上的农民得到不同程度的增收,在广东是史无前例的。东江农民说:
“合作化后农村有八变:瘦田变肥田,荒田变良田,旱地变水田,缺粮变余粮,穷村变富村,穷人变富人,懒汉变劳模,野孩变学生”。这是农民对合作化优越性的生动的总结。
可是还有人减收,还有人退社,这怎样解释呢?去年广东确有15%左右的农户减收,在秋收后少数地区曾经一度出现有六万户退社现象。但是减收的是那些人呢?首先是上中农,上中农在广东农村一般地区占总农户的9%,在经济作物区占15%—20%,他们过去的收入水平比较高。入社后,除个人的劳动技术外,其他条件都不起作用了,所以有相当数量的上中农减收。其次,广东的商品经济是比较发达的,把许多兼业的小商贩和手工业者规划到合作社里来,兼业收入没有了,只有农业收入,因此也有人减收。还有原来土地多、劳动力少的农户,取消了土地报酬后,也减少了一些收入。当然也有不少减收户是因为自然灾害严重和我们的工作没有做好而造成的。但是,对于上述农户来说,即使工作没有缺点,在最好情况下,也很难做到在办社的第一年就户户增收,不过可以肯定:今后一年会比一年好,三几年之内一定能赶上并超过上中农的平均收入水平。这一点就是一些闹退社的社员也很清楚。所以,在经过一番教育工作之后,闹退社的社员已经大体稳定下来,退出去的六万户中有两万多户又重新回到合作社里来了。
当然,新生的合作社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缺点,这主要是由于时间短和缺乏经验的缘故,我们相信,由于社员和干部的努力,以及各方面的爱护,这些缺点是一定可以克服的。
  以粮食为主的生产方针收效大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争取大丰收
  (二)广东早在土改结束后,即提出以农业为重点的方针,在这一总的方针下,并提出农业生产以增产粮食为主,同时积极发展经济作物,开展多种经营,全面发展农业经济。这是完全符合广东实际情况的,并为中央所批准,实践证明,这一方针是完全正确的。但是,有人说:“广东不提以发展工业为重点,和在农业上又不以发展经济作物为主,这是忽视广东特点的做法,不是因地制宜的做法”。这种说法对不对呢?是不对的。广东人民所最关心的首先是肚子吃饱的问题,而不愿再看见广东仍旧成为向帝国主义输出贱价原料和购进“洋米”的市场,而1943年饿死百余万人的大饥荒,对广东人民是一个记忆犹新的极惨痛的教训。今天广东已由缺粮省一变而为余粮省,1952年以来,平均每年还能外调粮食四亿斤左右;同时又发展了各种经济作物和多种经营,既保证了农民能吃得饱,打下了逐步增加农民收入的巩固基础,又为全国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粮食和工业原料,广东人民十分高兴自己能为我国的工业化大厦加添一块有用的基石。
当然广东在执行农业生产方针方面也不是没有缺点和错误的。去年上半年开头,曾经一度存在某些主观、片面和急躁情绪,这主要是过分强调了粮食增产,对多种经营强调不够,同时在一些条件还不具备的地区,过早过急地推行技术改革,造成一些损失,对于这些缺点和错误,已在去年4月以后加以纠正。
正由于广东贯彻了农业生产的正确方针,去年农业增产的成绩是很大的:
去年全省粮食(包括杂粮)总产量达到二百四十亿斤,比前年增加二十一亿斤,增产9.8%,比1949年增加50%,比解放前最高年份(1936年)增加40%。
经济作物方面虽然由于去年上半年抓得不够紧,个别项目如蚕茧减产、苎麻没有完成任务,但总产值仍比前年增加11%,特别是甘蔗的增产相当快,使榨糖工业有了迅速发展,去年全省产糖四十余万吨,比前年增加12%,比1949年增加四点二倍,比解放前最高产量(1936年)增加一倍,去年外调糖增加到二十五万吨,而1952年广东外调糖只有十二万吨。
饲养业方面:自实行统购统销以来,数量是减少的,但是去年下半年开始有了显著的恢复。例如母猪数量年初只有三十万头,年底已发展到六十万头,肉猪宰杀量达四百九十五万担,接近1954年五百一十九万担的最高产量。鸡、鸭等发展更快,特别是鸭比往年大大增加,例如新会县1955年养鸭四十万只,去年发展到一百七十万只,增加三倍多。现在除了猪肉供应仍生产落后于需要外,其他鸡、鸭等家禽的货源现在是充足的,牛肉、塘鱼等供应也颇充裕。
林业方面:去年造林五百多万亩,超过计划7%,成活率达70%,是历年来发展最快、成绩最大的一年。
渔业方面:1955年是五十二万吨,1956年是五十三万多吨,而1952年只有二十九万吨。
副业生产:1955年总产值四亿一千万元,去年四亿九千万元,较1955年增加20%。总之,去年农业生产各个战线获得的成绩是很大的,而这个成绩正是农业合作化的胜利所带来的结果。
有人说:“粮食是增加了,但是经济作物却减少了”。实际情况怎样呢?广东的经济作物总面积是逐年扩大的,特别是甘蔗、油料作物、烟和麻等种植面积去年达到六百万亩,比1952年增加40%以上。只是去年上半年由于贯彻生产方针时的不够全面,在某些地区挤掉了一些零星的经济作物,这种情况去年下半年起已经纠正过来,有的正在纠正。现就甘蔗、黄麻、苎麻与柑子等四种经济作物为例来讲,广东这几年的制糖工业能如此迅速的发展,去年省内供应与外调那样多(糖产量几乎占全国总产量的一半),不是甘蔗的发展与增产,是办不到的。黄麻1955年产量七十三万担,1956年增至九十八万担,我们去年除自用外,外调也增加到十四万八千担(1955年仅九万八千担),苎麻1953年全省只种植五千五百亩,去年已达到七万亩。柑子也是逐年发展的,去年潮州柑也是增产,如果说前年为保证出口,广州市不容易买到潮州柑,而去年则既保证了出口,广州市又到处可以买到,并且可以卖到今年4月份。不错,去年广东全省是砍掉近一万亩柑树,这是因为每年有几千亩须要更替的老树必须砍掉,同时去年黄龙病为害很严重,为防止病的传染蔓延,也砍掉了几千亩。其中极少数是在搞高级合作化时,政策交代不明确,农民不愿将柑树作价入社而砍掉的,这问题发现后即已迅速纠正解决。
总的说来,去年农业增产的情况是:除粮食增产二十一亿斤外,经济作物、家禽饲养业和副业生产,都比前年增加,这个成绩也正是粮食增产的基础上取得的。但是,并不能说,广东的粮食已经没有问题了。目前,每人的口粮还不是很充裕的,全省人口自然增长率在2%以上(潮安县的下村社去年竟达9%)。饲养业还要大量发展,所有这些都需要粮食,而广东今年扩大经济作物和留足自留地,大约要减去六亿斤稻谷产量与稻田,因此,以粮食生产为主的方针仍然是丝毫不能动摇的。
为了贯彻农业生产方针,在广东要通过两个主要途径,即提高复种率和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广东地少人多,每人平均土地只有一点五亩,部分地区每人平均只有五分地左右。因此,如果不提高复种指数是无法满足增产要求的。(现在全省复种率已达200%)今后准备继续扩大冬种面积,并在条件具备的地区继续实行单造改双造,争取到1962年复种指数达到260%,基本上做到一年三熟。同时,要进行一系列的增产措施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广东去年有好几个合作社打破了林炎城创造的亩产二千零一十二点六斤的全国水稻丰产最高纪录,海南屯昌县东岭农业社已达到亩产二千三百六十四点九斤,粮食千斤县虽然增加到六个,但是全省粮食每亩平均产量却只有五百斤,还大有潜力可挖。目前全省正利用和发挥合作社的优越性,想尽一切办法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争取今年大丰收,争取1962年在绝大部分地区达到亩产粮食八百斤的目标。
  农民们口粮增加购买力提高继续克服困难提高生活水平
(三)由于农业增产,便更有力地推动了工业、交通、商业、文教各方面工作的进步,全省人民的生活正在逐年提高。
首先是口粮增加了。解放前一般农民每人每年除杂粮外只有二百斤至二百五十斤稻谷,现在增加到四百斤左右(连杂粮折谷达五百多斤),沙田地区(珠江三角洲)更达到六百—七百斤稻谷,就是海南少数民族地区一般也达到四百—五百斤。
其次生活必需品和日用品的消费量也大大提高了。单从农村说,如以1956年和1955年作比较,社会购买力总额增加了10.68%,布匹1955年农村销售四百五十七万匹,1956年增加到六百二十一万匹,增加了35.87%,平均每户增加两丈多布;糖1955年销售一百九十六万担,1956年增至二百三十四万担,增加了19.39%;其它如背心、毛巾等均增加了30%以上。
人民生活的改善还表现在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上。1956年的文教经费占全省财政支出的30.8%。学生数量是广东历史上最多的一年。大、中、小学生总共达到四百四十万人。比1955年增加八十多万人;比解放初期增加二百二十七万人即一倍多;去年农村电影队由一百三十队发展到二百八十队,农村俱乐部由四百五十七个发展到一万五千七百个,农村业余剧团由四千多个发展到八千多个。鼠疫、天花、霍乱三种烈性传染病已经成为历史陈迹,五万麻疯病人和十万血吸虫患者正在逐步受到治疗。城市和农村的卫生工作均有很大的发展。
城市人民的生活也有很大改善。广州市和其他省辖市去年都是相当繁荣的,去年广州市就业人数达十一万二千四百七十一人,是历史上最高的一年,工资改革后城市人民生活有了显著的提高。
1956年的人民储蓄也是解放以来最多的一年,全省共有一亿零八十万元,比1955年增加27%。
我们完全承认今天人民生活水平尤其是农民生活水平还很低,尽管广东去年农业大增产,生产总值由1955年的三十亿元增加到三十三亿八千万元,但是如以60%的纯收入来分配,全省每一农户平均收入不过二百七十元左右。特别是全省有15%的减产户,必须使之逐年增收;去年六百万亩水田受旱,灾区人口近三百万,必须使他们眼前的生活过得下去,并通过生产自救来克服困难;去年冬种劲头不如前年,春节前后一次寒流又使各种作物受到损失,增加完成今年粮食增产任务的困难和春荒的严重性。所有这些,都要求我们必须在干部和农民群众中加强政治思想工作,大大发扬民主精神,提倡勤俭作风,坚决反对官僚主义与主观主义,领导深入群众,与群众打成一片,想出一切办法来克服各种困难,争取今年大丰收,使1957年成为超额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光辉灿烂的一年。(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