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5阅读
  • 0回复

谈含蓄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7-03-21
第8版()
专栏:

谈含蓄
彭鼎
文艺批评家常说,作品以含蓄的为好。所以,有些作家就很讲究怎样做到含蓄的技巧。
我以为,含蓄不是一种个别的技巧,而是艺术表现的基本特征。艺术家要反映生活的本质,所以观察了丰富的生活现象,从丰富的现象材料中提炼出足以反映生活本质的形象,于是在作品里充分地刻划这形象。但是,本质与现象是不可分割的,本质是从现象中概括出来的,本质的形象是同一类型的无数现象的典型。因此,艺术家将表现本质的形象创造出来之后,却启发别人联想起无数活生生的生活现象,感觉到作家所给予的形象以外的形象,即所谓
“言外之味,弦外之音”。作品反映本质愈深刻,就是联系的现象愈丰富,他给予人们的形象以外的形象也就愈多。
所以,含蓄不是暧昧,不是打折扣,不是有十分意思只说七分,留三分让别人自己去想。反之,含蓄是有十分意思就说十分,而且说得极明确,但使人领会到的不只是十分,还联想起此外的五分、十分。问题在于,作家所创造的形象,是不是从丰富的现象里面概括出来的,是不是反映着深刻的本质的。
十五世纪意大利的利奥那多·达·芬奇的名画“蒙娜丽莎”,画着一个女人的形象。这个形象,引起我们非常丰富的联想。当我们觉得她是美丽的时候,同时又觉得她十分端庄;而在感觉到端庄的时候,也感觉到她十分美丽。觉得她亲切,但又觉得她严肃;在注意到严肃的时候,却又自然而然地觉得她亲切。她使我们想到又聪明,又平易;是母性,又是妻性……总而言之,从无论哪一个关系上去看,我们总是在感觉到某一方面的时候,又立刻感觉到它的另一方面。作者把一个完美的女性的各方面的特征,非常复杂地而又十分谐和地组织在这个形象里面了。这画的妙处之一,有人以为就是含蓄。
元人马东篱的“天净沙”小令:“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里面的妙处很多,而主要的,是引起读者的许多联想。读了前面两句,我们自然会在脑中浮现出作者没有描画出的许多形象:炊烟起了,灯火明了,晚餐预备好了,家人团聚了,劳动者得休息了……那种欢乐的情景,衬托出后面三句所写的游子的凄苦之深重。这也是一种含蓄。
不但艺术家,要通过自己给予的形象在观众脑中唤起更多的形象;理论家也一样。理论家,从客观现实中,把丰富的感性材料概括为理性的抽象,反映现实的本质。他所表述出来的抽象概念是简单的,但它会使人联想到丰富的实际经验,得到所给予的概念以外的概念。
例如马克思有一句话:“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这曾引起不少人的怀疑,理论怎么能掌握群众呢?以为也许是翻译错了,应该说“群众一掌握了物质力量……”才对。但若仔细想一想(不但从文法上),就会懂得马克思的原话之准确。正确的理论,是客观真理。人们学习理论,掌握了它,但在实践中并不一定服从它,可以把它任意处理,丢在一边,或直接违反它。在这种情况下,理论是不能成为物质力量的。只有理论一经掌握了群众,就是说,群众学习了理论而在实践中服从它的时候,这才成为物质力量了。所以,马克思在另一处也说:“真理占有我,而不是我占有真理”(“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译本第一卷第七页)。自然,这话还有别的意思。真是意味深长呵!
形式主义的作品和教条主义的理论,使人觉得索然无味,没有含蓄,就是没有含蓄多少思想;这当然不能启发别人的思想。成功的作品,正确的理论,就是它们本身含蓄的思想极丰富,因而能够在别人脑中,唤起所给予的形象以外的形象和所给予的概念以外的概念。在它们本身的逻辑停止了的地方,在别人脑中,逻辑还在继续着。
所以,作者的任务之一,是启发人去想。而读者,则要肯想,能够循着作者的逻辑路线去想。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