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0阅读
  • 0回复

工业生产和科学研究都应该勤俭 王之玺的发言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7-03-22
第5版()
专栏:

工业生产和科学研究都应该勤俭
  王之玺的发言
我完全拥护毛主席在扩大最高国务会议上的指示和周总理关于访问亚洲和欧洲十一国的报告,并且完全同意陈云、李富春副总理、陈叔通副主席和董必武院长的报告。
现在请允许我就增产节约和科学研究两个问题发表一些意见:
(一)增产节约,诚如毛主席所说,就像我们每天要洗脸一样,它是我们社会主义建设中一件经常的工作,也是一件长期的工作。为了扩大社会主义积累,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加速国家的工业化,增产节约是一项基本的方法。关于1957年全国各个经济部门和行政管理机构如何进行增产节约,陈云副总理已经作了专题发言,我想就工业方面开展增产节约的几个重点问题着重谈一谈。关于增产节约问题
今年工业增产两个主要方面:推广新技术和克服薄弱环节。增产重点应是生产原料部门。节约可以侧重焦炭、生铁和钢材。
首先谈增产问题,解放七年以来,我国各项工业得到了迅速的恢复与发展,在发展过程中生产的增长,固然一方面依靠工厂的新建与改建;但是相当大的一部分增产,依靠在企业中不断地推广了许多新技术和先进经验,和对旧企业的设备进行了若干改造,克服了薄弱环节,提高了生产。例如炼铁方面几年来推行了原料准备,炉顶调剂,提高风温,加湿鼓风等一系列的先进技术,使我们现在高炉的产量超过了设计能力的一倍以上,高炉的利用系数已经接近了世界先进的水平。又如在克服薄弱环节上,我们有些轧钢机在更换了马达或增加了加热和精整设备以后,产量大为提高。以上说明了我们过去增产上的两项主要措施。有人说我们企业的潜力现在已经挖的差不多了,生产的水平也不低了,苏联的新技术在现有设备的条件下能推行的都推行了,设备的能力也基本上充分发挥了,好像生产上已经没有潜力可挖了,这种看法我认为是错误的。生产是不断发展的,新的技术和先进经验永远随着生产的发展而不断出现;旧设备的改造也是如此,一个薄弱环节被克服以后,新的薄弱环节会出现,在不断地克服薄弱环节中,生产能力也就不断的提高。因此我认为1957年工业增产上应该抓住推广新技术与克服薄弱环节两个主要方面。至于增产上的重点,我认为应该放在原料生产部门,特别是煤炭、矿石、焦炭、生铁等,因为这些原料的增产,才能为钢材增产创造了条件;生铁、钢材、木材、水泥等基本生产资料的增产,才能保证基建和生产计划的完成。
其次是节约问题:工业上的节约问题主要是生产资料的节约,根据陈云副总理的发言,供应紧张的物资主要是生铁、钢材、木材、水泥等,我只谈谈冶金工业中焦炭、生铁、钢材、合金元素镍的节约问题。(1)焦炭主要消耗在炼铁,此外还用在铸造、锻造、煤气、烧石灰白云石等。其中除去炼铁和铸造必须用冶金焦外,其他几方面在冶金焦缺乏的时候,都可以部分的或全部的改用劣质焦(煤气焦,炼油所产半焦等)和无烟煤;如果劣质焦和无烟煤能充分供应,我们完全有可能节省五万至十万吨焦炭。炼铁和铸造方面焦炭的消耗也可以降低,特别是炼铁方面,如果我们能够进一步提高烧结矿的碱度,在保证高炉顺行的条件下,适当的调整风温和鼓风湿度,炼铁的焦炭消耗有降低的可能(虽然今年矿石条件较差);如果每吨生铁降低焦炭消耗二十至三十公斤,今年全国可以节省焦炭十万吨以上。(2)生铁主要用于炼钢和铸造,炼钢方面应该努力改进操作,降低每吨钢的金属消耗量,特别是转炉钢,吹损率很高,如果平均每吨钢能降低金属消耗十至二十公斤,今年可以节省生铁五万吨以上。铸造用铁方面也有节约的可能。苏联和资本主义国家每年消耗铸造用生铁占生铁总产量10%左右,我们1957年铸造铁的产量占生铁总产量25%左右,虽然我们国家的具体情况可能与其他国家不同;但是我认为如果能详细分析,这一方面节约生铁的可能性还是很大的。(3)钢材节约主要有两方面:第一缩小钢材使用范围,能够用其他材料代替的地方尽量代用。如工厂厂房现在设计上尽量采用钢质结构,实际没有重型起重机的厂房,完全可以混凝土结构来代替,甚至有些可以木质结构代替;遗憾的是有些部门不仅不限制钢材的用途,还用钢材代替其他材料,如矿山坑洞正在研究采用金属支柱,其他方面过去不使用钢材的地方,也在大量的改用钢材;所以严格限制钢材的用途,尽量采用代用品,是当前节约钢材重要途径之一。第二是广泛采用高强度低合金钢,近年来在混凝土上采用了螺纹钢筋,节约了钢材20%以上,今年正在推行高强度矽锰钢筋,比螺纹钢筋将更节省20%以上。这种高强度低合金钢实际不只限用于钢筋,在型钢和板钢上也可以试用,如能扩大用途,还可以节省更大量的钢材。(4)合金元素镍是我们合金钢方面使用最广的一种元素,也是我国最缺乏的一种重要金属,历年供应依靠进口来解决。随着合金钢生产的增长和相关工业的发展,镍的供应情况异常紧张,1957年因为镍的供应不足,影响合金钢及电子管等重要物资的生产;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利用国外已有的经验,研究代替镍的合金结构钢的试制与试用,以节约镍的消耗,使可能获得的镍用在最需要的耐热不锈钢和重要电气制造部门,是节约中一个重大问题。
总之增产节约是我们工业生产上当前一项首要任务,如果我们能够发动广大职工群众,采取一切可能的措施,我们今天所遇到的前进中的困难,一定都可以顺利解决的。关于科学研究问题
重要的是科学研究工作与生产实际相结合的问题,研究工作要解决实际问题,对工业起推动作用。要勤俭办科学,认真纠正浪费现象。
(二)科学研究,自从去年党中央倡导加强科学研究工作以后,在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的领导下,组织全国高级科学工作者,在苏联专家的帮助下编制了科学技术十二年长远发展规划。一年来科学研究的机构迅速增加,科学研究的力量大为充实,科学工作者也都发挥了高度的积极性,科学研究工作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成绩是很大的;但是科学研究工作发展中也不是毫无问题的。首先是科学研究工作与生产实际的结合问题。这个问题好像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但是一直到今天,在科学工作者的思想中还没有完全解决。有些人认为理论问题是基础,研究工作只作理论的探讨,不去接触实际;有些人从分工上讲,认为实际问题应由生产企业来解决,不是研究部门的任务;甚至还有些人认为实际中待解决的重大技术问题,科学意义不大,不愿列入研究项目;此外还有些人只满足于试验室的研究,对试验室研究的结果能否应用于实际漠不关心。以上这些情况在我们的研究机构中或多或少的存在。所以近年来研究工作虽然有了很大的发展;但在工业生产上没有产生应有的效果,这一点很值得我们注意。我认为应用科学研究的目的,应该是为解决实际问题服务,特别是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现阶段。理论问题的研究应该是为了寻求解决某些实际问题;而实际问题的解决,常常又能丰富理论的内容,两者互相结合,才能加速科学的发展,同时也加速了工业的前进。这种情况在兄弟国家也是如此。例如民主德国近几年来为了利用本国的褐煤和贫铁矿炼铁,组织了各方面的科学工作者,从试验室到工厂,从理论到实际,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工作,这一研究工作的成功,解决了德国钢铁工业发展上一个重大问题,同时也代表了德国科学工作的技术水平。又如苏联近几年来对连续铸锭和在冶金工业上使用氧气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并且得到了很大的成就,这一研究工作的成功,对苏联冶金工业今后的建设提供了新的可能。此外苏德等国的科学机关与生产厂矿有密切连系,科学研究人员经常到现厂工作,一般工业性试验都利用工厂设备来进行,这样不仅可以节省若干大型试验设备的投资,同时研究人员深入现场,了解生产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对研究工作与实际相结合起着巨大的作用。因此我认为研究工作密切结合国家需要,解决实际问题;研究人员经常下现场,了解生产需要;是改进当前科学研究工作的关键问题,彻底的解决了这个问题,科学研究工作才能真正的为工业服务,才能真正对工业发展起了推动作用!
其次是勤俭办科学问题。从去年中央提倡加强科学研究工作以后,科学机构的增长如雨后春笋,有的机构科学研究人员还很少,研究工作还没有建立,就首先建设了富丽堂皇的研究大楼;有的机构没有领导研究工作的人员,却招收了大量的大学生和高职毕业生,群龙无首,研究工作无法开展,造成了人力上的浪费;也有的科学研究机构利用外汇向国外定购了大量国内可以解决的设备;也有些单位定购了自己并不急需的贵重设备,甚至这些设备自己还不会使用,造成了物力上的浪费。当然进行科学研究工作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建筑、仪器设备、图书资料等)和人力条件;但是并不是说每一个研究机构都必须先盖好高楼大厦,才能进行研究工作;科学研究机构的发展也是循序渐进的,并不是每一个研究机构可以不顾工作的需要,订购大量不急需的贵重设备,积压大量的青年科学研究人员。去年苏联科学院有一位同志看了中国的研究机构以后说:“我们的研究机关根据国家批准的建筑面积来考虑人员(人多房少);你们的研究机关大,平时可以锁上门,用的时候再开它(人少房多)。”这是一个严正的批评。我们知道欧洲兄弟国家中许多有名的研究机构,确实建筑面积不大,人员也不多;但是他们研究机构中有知名的研究人员,做出了很多有重大意义的研究工作,因而得名。所谓“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就是这个道理。现在我们党中央正号召全国厉行节约,科学研究工作方面的浪费现象,也应该认真的加以纠正。研究机构的建筑以朴实适用为主,既应避免豪华,也要防止面积过大;一般设备应尽量争取由国内供应,必须由国外购置的贵重设备,可以由邻近有关科学研究机构借用或共同购置使用;新成立的机构应首先培养人员,建立研究工作,俟条件成熟时再正式建所;研究机构中的管理人员应大力精简,以节约管理开支。这样做可以为国家节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达到勤俭办科学的目的。
以上的意见可能是片面的,不正确的,希望各位委员予以指正。(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