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17阅读
  • 0回复

美国大资本的内幕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47-03-28
第3版()
专栏:

美国大资本的内幕
王章麟译
本文原载去年九月二日出版的美国《新共和》周刊,原题是Facts AboutBig Busiess ,这里是从《世界知识》转载,因篇幅关系,经编者略加删节。其中说明战争以来美国资本的集中,大资本家大企业的控制一切,这是资本主义登峰造极的表现,说明了今日美国政策愈趋反动的背景,可供读者研究时事的参考。
——编者
战争以来工业更集中吗?
在这次战争以后,美国商业竞争将更猛烈的在少数大企业之间进行,而不是在多数小企业之间进行。在若干方面,实际的独占会存在。讨论私人企业前途的人,如果不将这一点考虑在内,就会忽略了美国经济中最重要的一个特色。
大公司曾经以它们巨大的流动资金,购买政府的设备和许多小企业。从一九四三年起,企业间合并和占有的比率,比之以前的十五年就更高了,而且增加的速度是直线形的。
大工厂怎样扩展?
一九三九年,美国有二百五十个最大的制造公司,拥有全国生产设备中的百分之六十五。到了战时,它们拥有了联邦资金和私人经费所造成新设备中的百分之七十九。他们有优先权购置一切它们经营所需的设备。
在战时,美国曾经花费二百六十万万元于新的生产设备——工厂和机器。而一九三九年全部的生产设备不过共值四百万万元。战时新式的设备都是最现代化的,而且效率极高。
战时的技术改良和发明,可以帮助造成新的产品,同时减低生产的成本;这些新的发展主要是大企业所造成的。许多科学研究虽然是由政府资助,但是试验都是在各大企业的研究室中进行的。而大企业在它们所获得的战时利润中,又取出了数百万元替它们的公司和商标做广告。在战争结束以后,全美有六十三个最大的制造公司,它们的流动资金比较一九三九年全国生产机构的资金(约当一百万万元)还要巨大。
在一九四○年六月到一九四四年十月一日之间,美国政府一共签订了价值一千七百五十万万元的生产合同。其中约有三分之二的重要合同,都是由一百家大制造商取得的。据估计,其中有一半是由三十三个公司所接受的,它们每家都获得了十万万元以上的定货单,而最大的十家公司,并且还得到了百分之三十的政府奖金。
最大的一家企业公司是杜邦控制下的通用汽车公司,它和政府签订了一百三十八万万一千二百元的制造合同。
小企业的没落
大企业不是和小企业分享这些战时生产合同,把合同中的一小部分交给小企业呢?只有三分之一的主要合同,是由大企业转给其他公司的,而在这转移之中,又有百分之七十五转到了其他大公司。这些大公司再转给他人。小工厂的战时生产量,只当全部生产的百分之三十而已。
在制造业中,一九三九年有百分之九八·九的企业组织,雇用人员都在五百人以下。它们所雇用的人数,一共占着全国职工的百分之五一·七。而在一九四四年,职工人数在五百人以下的工厂,虽还占着百分之九七·八,但是其雇用工人的总数,则减低到百分之三八·一。
第一次大战前后的独占情形
企业的合并以及物价和产量的控制,在美国南北战争以后就渐渐开始了。一九○四年,所谓托辣斯,差不多控制全美生产资金,百分之四十。其时美国有三十种独占事业,包括沥青,威士忌酒,电气设备,皮革,石油产品,玻璃,机器制鞋业,钢铁,糖类和烟草等等。据弥恩氏估计,一九○九年中,约有二百家最大的公司(银行和保险公司除外)拥有全美资产的三分之一。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大企业发展成长得非常迅速,在一九○九年控制了全美三分之一企业资产的二百家非金融企业组织,到一九二九年已经拥有百分之四十八的全美企业资产。它们全部的收入,从一九二○年占全美收入的三十三,增加到一九二九年的百分之四十三。百分之五的大公司,在一九一八年赚得了全美公司收入的百分之七八·九,后来继续增加股分,到一九三二年已占百分之八·九。那些制造公司,每年可以获得纯利五百万元以上,在一九一八年时,他们占有全美制造公司总收入的百分之三四·二,到一九二九年已增加到占百分之四六·一。至于那些每年获得纯利在二十五万元以下的公司,则渐渐失去了地位,它们在一九一八年占总生产中的百分之二三·四,到一九二九年已降低到占百分之一九·一了。
罗斯福时代
在不景气阶段中,还有的企业都受到了打击,而大企业受到的损失也更大。然而在复兴阶段中企业中的趋势又重行发生。一九二六年,有三百十六个最大的制造家拥有全美流动资金的百分之三十五,到一九三八年增加到了百分之四十七。一九三四年,每家有五十万资本的制造业只占全美生产资本的百分之三十七,但到一九四二年,它们拥有的资产就提高到百分之四十九了。后来,大企业的数目减到二百零五家。一九四二年,制造业的大公司中,每年收入在五百万以上的,拥有全美生产资本的一半,而在一九二九年,它们的比率只占百分之四十六。换句话说,收入在二十五万以下的公司,在一九二九年时还有全国生产资金的百分之十九·一,到一九四二年则减到百分之一·六了。
罗斯福时代大企业的生长,主要并不是各个公司间的互相合并,而是由于大企业家间的合并。这种合并的情形,在一九一九年到一九二九年之间,特别显然,尤其以在钢铁业,机器制造业,食器制造等,电影业,旅馆工业方面最多。当然电力工厂控制权的集中,也是众所共知的。
一九二九年合并单位,比较一九一九年多三倍,当不景气期间和实施新政从事复兴的阶段中,工商业合并的数目就骤然降低了。工业中的趋势,一变而为现存大企业的扩展增长。
谁是大亨?
各大公司的宣传,都说股票是分散给百万个股东的,因此大企业的管理是民主化的。但事实上,根据“证券与汇兑委员会”的研究:在战前、约有一万八(占人口总数的十万分之八),拥有全国四分之一的股票,而七万五千人(万分之六的人)拥有全国股票的一半。有一千个人最大分红者,分得了全国各种红利的百分之一○·四,有六万一千个人得到全国所有红利的二分之一。
在二百家最大非金融性的企业组织中,有百分之六十的股票是由最上层百分之一的大股东们所拥有的。这二百家之中,有四分之一的公司,其股票是由二十个大股东所拥有的。另外约有四十家大企业组织,也有二十个最大的股东,拥有百分之二十五到五十的股票总额——这就足够控制该公司所需的股票数量了。此外,有三个大亨——杜邦、梅隆和洛克裴勒控制了这二百个最大企业中的十五个单位,资产总值约有八十万万元。除了上述情形以外,许多大亨们又利用委托、连环董事会、投资托辣斯以及银行附属机关的联系,间接的控制着更多的大企业组织。在一九三五年,二百家最大的公司以及五十家最大的金融组织,是被四百个大亨所控制着的,如果上项研究是正确的,我们可以想象到一九四五年到一九五五年的集中情形了。
当初创办的小企业是很多的,但是许多都失败了,只有少数的获得了成功,更少的一部分小企业得到机会渐渐成长。破产数字和低微利润所表现出来的商业危机,都是指的小工商业而言;“商业危机”其实乃是大企业家自拉自唱的宣传。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