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7阅读
  • 0回复

工地食堂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7-03-24
第2版()
专栏:

  工地食堂
  本报记者 林沫
在包头的新工业区,我访问了华北包头工程总公司第一工程处的一个食堂。一个从天津来的工人说,“当然啦,这地方是平地起家,条件困难,要处处和大城市比怎么能行?可是拿饮食上来说,叫我看比那里都强,吃的又好,花钱又少,职工们最满意不过了!——你没听说吗?咱们这里有个好食堂。”
关于这个食堂,我曾听到人们的许多评论。
有的说:两三千人吃饭的工地食堂,还能常给你作包子,捏饺子,饭菜比馆子里都全!你见过吗?——更难得的是,五分钱一份的菜,也能给你作出几十种不同的花样来。咱们的炊事员,真是“巧媳妇过日子”,又能干,又俭省!
在工地干活,要是有谁偷懒耍滑了,人们会说:对得起咱们的炊事员吗?去瞧瞧咱们的炊事员怎么过日子吧!
有个老工人说:“干建筑业,吃工地饭,在我少说也有三十年了,遇到这样的食堂,还是头一次。过去工人下工地,人人腰里装上碗筷;说声下工开饭了,十个、八个人一堆,一桶开水,一筐馒头,一盆菜,蹲在地下就吃开了。这几年有了食堂,饭菜样数也多了。——说起食堂,可也有伤脑筋的事:吃饭人多,时间又短,到时候电铃一响,有饭也不卖了。为了赶吃饭时间,有的人就偷着提前下班。在咱们食堂,你半夜下班也有饭吃(有专人值班);工地离的远了,还有炊事员给送饭去。”
吃午饭的时候,我走进这个工地食堂。全工程处的工人、职员、技术人员和企业管理干部都在这里吃饭,一排有十几个卖饭的窗口。这个食堂的特点是,既有一般职工所欢迎的经济饭菜,又有质量较高的菜肴。
我走近一张饭桌,在这张桌子上吃饭的是几个青年技术人员。他们大概是事先联络好的“吃饭组合”。各人要的菜都不同,有红烧牛尾、油菜炒肉、南乳豆腐、海米烧白菜、溜肝尖、虾子烧腐竹、黄焖鸡,真是晕素齐全,凑在一起是很好的一桌。他们说,吃这样的饭菜,一个人每天有六、七毛钱足够了。
一般工人的吃法又不同。有的俭省的,吃的是黄窝窝头、豆稀饭,花几分钱要两碟小菜。有的隔几天吃上顿好的,就要一大盘烙饼或包子。更多的是五分钱一份的丙种菜,但也样样不同:有大碗烩菜,还有“炸藕夹”、“溜肝尖”、“炒干贝丝”……。后来和炊事员谈起来,才知道这些菜各有讲究:“炸藕夹”并不是用藕作的,而是把土豆去了皮,切成片,再用铁丝打了眼,夹上肉皮、豆芽、豆腐,滚上面糊,过油炸的。“溜肝尖”原来是把莜面上锅蒸了,切成碎块,油炸了,放上葱花、调料炒出来的。这些菜虽然原料粗些,但经过细致地加工烹调,吃起来也很好。
我统计了当天写满几个黑板的菜单、食谱,饭菜的名目总共不下百种。但管理员同志还一再向我说明,因为冬季蔬菜缺乏(这时正是寒天冻地的一月),菜的花样已经减少了。
参观之后,我问管理员梁守同志,为什么能把食堂办得这么好?他谦虚地笑了笑说:“其实也没啥,都是大家的努力;工作好坏,都在人,在乎人的思想。”
“这话说的对,就在乎人的思想!”坐在旁边的炊事员乔吉仁接口说:“就以我来说吧,过去我总觉得当炊事员没出息,谁也瞧不起。过去人常说:‘唱戏不唱旦,干活不作饭。’我就是不愿干,混一天算一天。那时候我们也找窍门:怎么省事怎么干,土豆一切四块,放锅里一煮,爱吃不吃。顿顿是一锅馒头,一锅饭,白菜萝卜大杂烩,只要不误开饭就行。”
炊事员不热爱自己的工作,饭菜作的不好,食堂里一片怨言,有时工人就和炊事员吵起来了。这么一吵一骂呵!职工更不满意了,炊事员更是满腹牢骚。
怎么办呢?梁守找党、团员来商量。大家一致的意见是:要得到众人的尊重,必须先把饭菜作好。——工人干了一天活,又累又饿,看见那老一套的饭菜,就不耐烦,还能好言相待吗?
梁守常下厨房帮大家干活,和炊事员谈心,处处启发大家。面食第三组的组长杨本贤,过去在天津的饭馆里干过。解放后,他一家人的生活过好了,口口赞扬新社会。作饭的时候,梁守去给他当帮手,左说,右劝,杨师傅心眼里一高兴,把他的老本事拿出来了。那天,食堂里出现了甜丝丝的米面窝窝头,当地人爱吃的莜面卷,还有糖三角、肉包子、花卷……。食堂里气色不同了,个个喜笑颜开。
其实,面食组的刘万祥在饭馆里干的年数更多,技术更高明。在这里天天作些米饭、馒头,自己也觉得没意思。现在见杨本贤这么干了,大家满意,领导上表扬,他再也忍不住了,就跑去找管理员说:“只要领导上撑腰,咱们也干!”梁守拍手欢迎说:“好,刘师傅!我早就知道你有两下子,干吧!有什么困难你找我。”梁守就组织人帮他修炉灶,准备材料,面食组全体大动员。不两天,烙饼、馅饼、芝麻烧饼、饺子、面条,一样接着一样上市了。
面食组的大革新哄动了厨房。梁守又去发动丙菜组。这时正是建筑工程最紧张的时候,工地添了许多临时工,食堂里吃丙种菜的人最多。那天,丙菜是炒西胡芦,切的大块大块的,说是炒菜,同煮的也差不多,谁也不爱吃。梁守从饭桌上收拾了很多剩菜,拿回厨房,他难过地说:“同志们!看这菜,吃的还没蹧蹋的多呵!”
做菜变花样,丙菜组的人最没信心。大家常说:一分价钱一分货,手艺再高,五分钱的材料,还能作出什么好菜来?但这时大家见面食组作出花样,人人说好,自己的菜作出来却没人吃,也有些着急了。有人说,他们自己家里吃西胡芦,可不是这么吃,而是把它切成丝,加上豆芽、葱花、调料,和上面,蒸成丸子,吃起来就满好。有的说,在他们家乡,还可以用白萝卜丝、黄豆芽和上绿豆面,炸成丸子,再加些白菜、粉条、作成丸子汤。大家扯来扯去,终于找出了一条办法,叫作“粗菜细作”。每人都把自己作过的、吃过的、听人说过的和现在想出的办法,统统提出来,再讨论、实验,看那种办法作出的菜,既好吃,又便宜。经过这么一闹,还是西胡芦、白菜、土豆、萝卜那几种材料,用蒸、炸、烹、炒的办法,却作出几十种不同的花样来。
五分钱的菜,菜名能写上一黑板,吃饭和做饭的人都说,这是从来没有过的事。甲菜和乙菜组的菜还只有两三样,他们自己也不好意思把菜牌挂出来,很快也就赶上来了。
最后,只有早餐还是老一套:馒头、米饭、老咸菜,连稀饭都不常有。梁守召集大家一开会,杨镇华说,如果能安上一盘小磨,他能作豆浆和老豆腐。景玉华说,有了磨,也能作杏仁茶。刘万祥提出,要包馄饨,他可以教大家赶皮。还有酸辣汤、炸油条、八宝饭,一样一样都作出来了。
食堂开展了热烈的竞赛,公司和工程处给以奖励,包头市工会又请他们向全市的职工食堂介绍经验,炊事员同志个个兴高采烈。
但这时,管理员梁守同志却担心起来。他想起过去多次的经历:往往是竞赛起来,伙食改善,大家心满意足,领导上无形中一放松,竞赛逐渐从高潮走向低潮,饭菜也就一天不如一天了。
所以,当大家情绪热烈的时候,他却冷静下来,进一步寻找缺点和漏洞,引导群众的积极性去多方面地改进食堂的管理制度,杜绝浪费,降低成本。
管理员和炊事员经常诚恳地向职工搜集意见,改进饭菜的质量和口味。有些当地来的临时工说,他们离开家很久了,就想吃上顿家常的酸饭。炊事员就跑七、八里路去找酸浆,给他们作酸饭吃。河北省来的工人想吃玉米面“嘎嘎”,他们也设法给做。工人吃到了家乡饭,乐得不知说什么好,大家赞叹着:这工地食堂,真像咱们的家一样!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