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5阅读
  • 0回复

在古柏达教授家里作客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7-03-24
第5版()
专栏:印度通讯

在古柏达教授家里作客
耕砚
真挚的友情是可贵的,当我们远离祖国和印度人民一起生活和学习的时候,更能切身地体会到印度朋友对于中国人民这种友好的情感。古柏达教授就是我们许多印度朋友中的一位,他是印度阿拉哈巴大学英文系的教授、印地文文学批评家之一。作为古柏达教授的学生,我们几个中国留学生常去他家作客,也就和教授一家人熟识了。他有一个男孩,去年大学毕业后已被提升为英文系的讲师,他的两个小女孩在念初中,另一个最小的女孩在念小学。古柏达教授的夫人是一位典型的慈祥而厚道的印度妇女。
古柏达教授对于新中国能派留学生到印度的大学学习印地文,感到非常高兴。因为在印度独立以前,除了传教士以外,很少有外国人专门为学习印度语言到印度来的。每当在他家里或在其它地方碰到别的朋友的时候,他总是热情地把我们介绍给别人。他认为,这是新中国对于印度人民友好的标志之一。平时,他为了帮助我们学习,经常给我们介绍有关印地文文学作品和评论,有时还把他自己的藏书,借给我们看。他常热情地说:“你们要看什么书,到我这个小书房里来吧。”后来我们才知道,教授为了保持书房的整洁和不影响他的研究工作,他是不准自己的小孩随便进这个书房的。
开头,我们深怕在休息时间打扰古柏达教授,只是偶尔去坐坐。但是,他喜欢同我们在一起,有几次他亲自到我们的宿舍里来了。这使我们心里不安起来。他也猜想到我们的顾虑,对我们说:“如果你们这样想,可就把我当作外人看了。”
古柏达先生的夫人,把我们当做自己的孩子那样疼爱。我们每次去,她总要问长问短的,深怕我们在这里生活不习惯。去年夏天,她怕我们挨蚊子咬,就把家里的避蚊药水给了我们。冬天,她还特地和她的小女儿一起,替我们打了两双毛线袜子。那天,当我拿到毛线袜子的时候,真使我激动得说不出话来。记得在北京,由于习惯,我很少穿毛线袜过冬;在印度的阿拉哈巴,本来穿夹衣就可以过冬,教授夫人却这样的无微不至,给我们织起毛线袜子来。她爽朗地笑着说:“啊!出门在外,尤其像你们远远地离开自己祖国的孩子们,冷热可得要注意哪!”
平时,在古柏达教授家里聊天,也是一件有趣的事。我们谈的题目很广,从印地文文学作品、作家,世界局势,到中印友好关系的发展,有时追溯到过去,谈到历史、玄奘、法显。古柏达教授和他的大孩子都很健谈。三个小女孩和她们的妈妈,听的时候多,谈得较少。但是有时候老喜欢坐在我旁边的小妮娜往往熬不住,因为这些对她说来却还有些枯燥乏味。她极力想把话题拉开去,有时候就指手划脚地把她在小学校所发生的有趣味的事情,一五一十地讲给我们听。大人中间的谈话,有一件使她最感趣味——“到中国去!”每当古柏达教授夫妇谈到有一天要到中国去看看的愿望的时候,小妮娜可就高兴了!她直嚷嚷:“爸爸!妈咪!可要把我也带上的噢!”
去年暑假,因为我们到克什米尔去旅行,迟了几天回学校。刚好有人传说我们转学到别处去了。妮娜听到了这个消息,扯着妈妈的衣服哭着问:“中国哥哥为什么要转学呢?这里大学不好吗?”听古柏达夫人后来告诉我们,小妮娜一个人不高兴了好几天。当我们回到大学里的那天,她跳跳蹦蹦地高兴极了。我那天问她:“小妮娜,我们学完回国去了以后,你准备怎么办呢?”她楞住了一会儿说:“把我带去吧!好吗?”
印度在一年之中有许多传统的民族节日。印度人民都喜欢用各式各样的甜食敬神,同时邀请亲戚朋友,到家里一起过节。像火丽节(泼水节)、突释呵罗(百神节)、蒂华利(灯节)等几个主要节日,古柏达教授总把我们叫了去,叫妮娜用朱砂在我们眉间点红痣,表示吉祥,少不了还要和古柏达教授一家,欢聚在一起吃甜食。去年有一次,我们有事没到他家里去过火丽节,第二天古柏达夫妇就差他们的大孩子提了两盒甜食来探望我们。他们以为我们身体不舒服才不去的。他们全家在那天一直等我们到晚上。古柏达教授夫妇平时再三向我们叮嘱:“过年过节,都要到我们这儿来,大伙儿热闹地聚会在一起,你们远离祖国一定会更想家。要把我们的家就看作你们自己的家一样。”的确,我们就是把印度古柏达教授的家当做自己的家一样,使我们远离祖国的学习生活充满了温暖和友情。(寄自印度阿拉哈巴大学)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