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0阅读
  • 0回复

深入浅出乎?浅入深出乎?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7-03-24
第8版()
专栏:

深入浅出乎?浅入深出乎?
萧时聪
若干年前,我听见一个同志告诉我,说抗日战争前,上海有一家杂志登过一篇文章,讲通俗化问题,其中有一首诗说(或者就只是一首诗):
深入浅出叫通俗,
浅入浅出叫庸俗,
深入深出犹可为,
浅入深出最可恶!
从那时以后,我就牢牢地记住这首本身就是杰出的深入浅出的小诗,把它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对于第四条始终保持着深恶痛绝的态度,务求不作此种“可恶”的事情。倒也有些帮助。对于市面上的有些文章,有时也在读后暗中加以分类——当然,也还有一些是这四类都管不了的,看不出它的出入何在。有过这种经验的人,想来不止我一个。
深入浅出是最可贵的,要从文章上找例子,鲁迅的大部分杂文自是最好的代表。邹韬奋的通讯——尤其是记述美国的那部分“萍踪忆语”也可当之而无愧。在讲话中,大家也公认陈云同志的讲演是这种类型的最显著的代表之一,十几年来,他讲的以财经市场问题为多,这本来是最硬性、最枯燥的东西,但他讲出来总是使得四座风生,大家都能接受。
第二类的东西一直就不少,现在也还很多。不少通俗作品“浅出”则有之,“深入”则没有做到,这就犯了第二条的毛病了。
第三类,很多长篇论文和很多学术性著作即使做到了“深入”,但也常犯“深出”的毛病。这里说它
“犹可为”,就是说还有希望。这类著作,凡在客观上能做到“浅出”的,总以继续努力升到第一类为好。
最后,教条主义、党八股、故意搬弄、强不知以为知、把辱骂和恐吓当作战斗,等等,恐怕要属于第四类了。对这一类的东西我们并不生疏。有些人无论如何是不能接受上述的评语的,但是如果委婉地说他的文章有点“浅入深出”,他也许能考虑。所以用这句话来批评教条、八股一类的东西倒也方便。
这个问题,一般是仅仅看作一个表现形式问题、表现方法问题的。我的看法稍有不同。其中除了第三类“深入深出”,可以说基本上是表现能力问题外,其余都是作者的认识能力与做人为学的根本态度的问题。真正的“通人”,自会成为第一种,真正的俗人,则安于第二种,惟有虚伪的、矫饰的人,才专搞第四种——这第四种东西不亡,科学、艺术怎能兴旺。看看恩格斯的“反杜林论”,杜林这位宝贝先生,就是这第四种人物的典型代表。
我的这篇述而不作的短文,当然也是“浅入浅出”一类。好在我的目的不在浅入而深出,记出来不过供大家提笔、论文时作个参考罢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