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5阅读
  • 0回复

希望提前解决嵩明县嘉利泽的水患问题 李文汉的发言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7-03-24
第10版()
专栏:

  希望提前解决嵩明县嘉利泽的水患问题
  李文汉的发言
我是从西南边疆来的。在北京,我看到祖国首都七年来的伟大建设,使我兴奋万分,回想三十年前在北京所见种种,今昔相比,甚至兴奋得睡不着。我看到了素所崇敬的毛主席,并且听到他历时四点多钟的讲话,我深为感动,并衷心拥护。经过学习讨论,又加深了我的认识。以后,还听到李富春副总理对第二个五年计划的说明、周恩来总理关于访问欧、亚十一国的报告、陈叔通副主席的工作报告,我们在小组上反复讨论,我也得到很多的启发。
我现在来谈我在1956年下半年在云南视察中看到的一个水患问题。我原籍云南嵩明县,知道嵩明嘉利泽为患很大。从辛亥年起,就使用了全县民工开挖,但始终未解决问题。解放后,改为嵩明嘉利泽劳改农场,听说成绩还好。未去视察之先,我以为水患已经排除得差不多了。我们到后,视察第一第二分厂,知道他们积极工作,近年来是获得一定成绩的。他们做到了自给自足,吃得饱,穿得暖,近来还有些劳改犯寄钱回家。我们和一些劳改新生的工作人员谈话,他们都一致表示,要以场为家,把嘉利泽劳改农场搞好,争取增产丰收。但他们也有着很大顾虑,就是遇到水涝年,虽然他们付出很大努力,与洪水作斗争,但归结下来,终是歉收赔钱。在这里请允许我略为叙述一下嘉利泽的情况,并提出根除嘉利泽水患的办法。
嘉利泽地形平坦,宜于机耕,土壤肥沃,气候良好,交通便利,盛产粮食,生产潜力很大。但因水患存在,阻碍了生产的发展,要想农业机械化,是有很大困难的。水患是怎样来的呢?主要是上游受雨面积大,河流入水多,河源缺乏控洪设备,下游仅有的一条出水口车洪江,夏秋洪泛,经常一片汪洋;在寻甸县七星桥地区,车洪江与马龙河汇流,马龙河河床高,来水陡,进入峡谷后,又为较高石底河床所阻,继续造成寻甸东门外坝区一千多亩的水患,这是灾害的一面。另一面就是由于上游缺少蓄水设备,春夏少雨无雨,又产生旱灾。近几年的情况是要水缺水,不要水又来大水的局面。据我们视察所得,并征求了农场工作人员的意见,认为要解决车洪江流域上游嘉利泽、下游寻甸海两大涝区的水患问题,必须在上游各河源头山谷修筑水库,汛期控洪节水,秋末蓄水,备供灌溉;上下游两个涝区,出水阻碍排洪,河床应适当挖深;中游弯曲河床,须尽量裁直,畅泄来水。这样蓄泄兼施,整个流域水患灌溉两个大问题,便可同时解决。
现将上游及中下游治理办法分述如下:(一)上游蓄水控洪灌溉问题,根据农场查勘,算水帐,除嵩明、寻甸、马龙三县,已经建成或正在准备建立中小型水库外,尚应在果马河上游寻甸县境接界村山谷、嵩明县境对龙河上游矣纳寨鹧鸪村两个山谷、老贾河上游山谷、玉龙河上游南冲山谷,筑容水量一千至六千万立方的大中型水库五个,共计容水总量一亿立方左右,以控制各河洪流,蓄水扩大灌溉面积。这五个水库中,对解决洪患和灌溉问题,作用最大的是果马河及对龙河三个水库。对龙河两个水库地址,可容水二千至三千万立方,住户少,群众问题不大。果马河一个水库地址,可容水四千至六千万立方,需迁移六千多人口,群众问题较大。以上各水库蓄水共在八千万立方以上,而农场在洪水达最高水位时,积水不过二千万立方,因此对解决水患是有把握的。上中游各地,灌溉缺水问题,也可以得到解决。(二)中下游挖深改直河床,畅泄来水,是解决嵩明、寻甸两县灾害的另一重要措施。根据农场计算水帐,上游雨水,各河山谷蓄不完,还有相当一部分水流下。因此,车洪江头段嘉利泽出口,尾段寻甸海出口阻水河床,以及中游弯曲河身,均须挖深改直,以畅排来水,彻底消除水患。根据水利部门的查勘,得知寻甸七星桥以下,峡谷河床较高,但再往下,即系牛栏江,沿河均为高山峭壁,人烟稀少,河床比较大,突出地区,落差在七十至九十公尺左右,为水力发电的重要地区。这说明嵩明、寻甸两县涝区洪水,疏挖河床下放,不会影响下游。但寻甸涝区灾情轻重,历年以嘉利泽涝区及马龙河水量大小成正比。因此必须上下兼顾,统一解决。以上所说,是嵩、寻两县人民多年来的愿望。水患旱灾为害嵩、寻两县人民,历时很久远了。得不到解决的办法。现在在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比这严重得多的水灾,都要克服,不过有一个先后缓急之分。我是当地人,看的比较真切,希望政府予以考虑,提前修筑水库,或者分几次修筑。那么,不仅嘉利泽水患问题得到解决,嵩、寻两县的水利,也从此可兴了。是否可行,请各位批评指正。(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