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6阅读
  • 0回复

对学龄儿童入学问题的一些意见 孙海丞的发言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7-03-24
第16版()
专栏:

  对学龄儿童入学问题的一些意见
  孙海丞的发言
我衷心拥护最高国务会议毛主席的重要指示和周总理、李副总理、陈副主席的报告与陈副总理的重要发言,并且要继续深入学习,作好传达工作,遵循指示,贯彻努力。
现在我主要对学龄儿童入学问题,提供一些参考意见。自从新中国建立以来,人民生活不但安定下来,而且逐渐有了很大的改善,尤其是在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和敬爱的毛主席的领导、关切、教育、鼓舞下,无拘城乡远近,不分男女老幼,人民当家做主的思想树立起来了,生活与生产的劲头大大地增强了,随之而来的文化食粮要求也愈来愈普遍,愈迫切。看看老者积极参加扫盲学习,少者人人争取入学,希望改变过去睁眼瞎子、永远贫苦的现象,遍地皆然。为了解决人民提高文化的要求,人民政府虽然增办和增加了比解放以前几倍、甚至十几倍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容纳量,而且限于各种条件不足,造成冒进的现象很严重;但是还是不能完全满足人民的要求,这种道理本来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如果再削减工业建设费用,多办学校,则既不合国家建设方针,事实上也是本末倒置,行不通的事。那么该如何办呢?
我的意见是不能取其上策,中策、下策也比无策要好些。这就是说,我们应该想尽一切补救办法来尽可能的满足广大人民文化生活的需求;况且为了适应社会主义生产发展的需要,给广大人民以最低限度的国民普及义务教育,避免再造成众多的文盲现象,以逐步提高国民文化水平,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关于高小毕业生及初、高中毕业生升学、就业问题,我同意李副总理指出的方向和各位委员已讲到的一些办法,我觉得主要是发挥现有潜力,多办二部制及工厂、农业合作社、商业方面与手工业方面广泛地吸收毕业生,授以工农业及各种服务性的技术教育和生徒训练;而且可以逐步多采取半工半读办法,既利于增加生产,又易解决经费困难。至于学龄儿童有一大批不能入学的问题,我有以下意见:
(一)在小学容纳不下的地区,学校尽先收容散居的民户儿童,提倡工厂、企业、机关、学校自办或联合办理小学,这样既容易发挥人力和房舍、物质设备的潜力,也最便利于儿童的上学(便利了儿童的上学,就会减少工作干部的困难与顾虑),至于所需必要的经费,可以采取收学费与机关补助的两种办法。过去大的工厂、机关,已经附设了小学,现在中、小单位,也可以考虑这个办法。
(二)由乡人民委员会及街道办事处设巡回教员,轮流到各自然村或各街进行巡回教育。房舍设备,完全可以利用现有条件,因陋就简。只授以识字教育(即从识字到学习简单语句),按具体情况,每数日巡回一次,譬如一周去一至二次,平均教以十个生字,一年还可识500字。此项办法,有些偏僻乡村,早已采用。
(三)有条件的农业合作社对失学儿童可采取扫盲方法,利用业余时间,组织儿童识字班。按现在有一批高小及初中毕业生,可以分配一部分担任巡回教员,一部分回农村参加合作社兼任业余教师工作。
(四)此外还可提倡民办公助的办法,增设小学。对实在容纳不下学龄儿童的小学地区,还应考虑尽先吸收八岁以上的儿童入学。
以上办法应根据地方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灵活办理。特别是对初小一、二年级,可大量采取以上办法,使正规小学可以多腾出教师、房舍,办理高年级。当然,这样办会带来一些新的困难,和增加一点地方经费开支,但是我认为这是费力小、收效大与可能行通的办法。况且只要明确目的,做好宣传、动员与检查指导工作,一切困难是容易克服的。总之,我认为学龄儿童不能入学,不但荒废儿童的大好时光,增加父母的心身负担,而且一批一批的儿童成长起来,给今后办学或扫盲会增加更多的困难,对社会主义生产的关系,更其为大!所以我觉得有这种困难的地区,应该动员社会一切力量,为解除儿童入学困难,群策群力,尽力解决。
以上意见,是否正确,谨供参考,并请指正。(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