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4阅读
  • 0回复

老农当参谋 青年打冲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7-03-25
第3版()
专栏:

  老农当参谋 青年打冲锋
  刘九涛
  两股劲
去年4月份以前,如果你到河北卢龙县“山丰”农业社去,一提起老农,小伙子们就摇头说:“又保守,又落后,死脑筋。”一提青年,老头子们也摆手说:“毛毛糙糙,干不出好活计来。”各持己见,相互抱怨。
为什么他们之间的关系这样坏呢?原来是这样:去年春播以前,全社有一百多名青年社员经过训练当了社的技术员,当他们宣传采用新技术的时候,有些老农就在一边念叨。青年们实行白薯浸种,老农张洛七就有气地说:“这是坑人,好好的白薯都让你们煮坏了!”一提玉米密植,老农们就说:“等着吃大甜秆(不结穗的玉米秆)吧!”你说“抗旱”,他说“靠天”。一来二去,老农在青年们的心目中就成了“保守落后”了。有时候他们虽然对生产提出了正确意见,有些青年也不理了。老农杨殿升建议撒下棉种后用脚踢土,有些青年妇女偏用脚踏土。结果,踢土的棉苗出的齐,脚踏的不是没长出苗来,就是苗出的不齐。
老农们看到青年这样对待他们,又看到社里的事多是青年们干,特别是不少男女青年当了社干部,加上有的乡、社干部对他们也冷淡,他们就想:现在是青年们的天下,我们这土埋半截子的人,再也上不去摊了,倒不如呆够了干点,干够了睡点,什么也不问了。
一根线
去年春天,社里发动社员搬土山垫河套,六天工夫,山搬家,河挪位,垫出六十亩好地。一些老农见了,真是从心眼里高兴,每个人也都愿意出些好主意,把社办好。可是,连说句话都讨人厌,虽有这份心事,也只好闷在心里了。
头春播的时候,社里号召每个社员都要动脑筋,想办法发掘肥源。老农周世兴脑筋一动,想到高荣的院子里年年挖白薯窖,窖拆了以后,院里的四户人家就往坑里倒脏水和脏土,日积月累,经过发酵,已成了一坑好肥料。他打破顾虑,建议社里挖出这些肥料。果然,一下挖出四十多万斤好肥料。
周世兴的事例,使乡党总支部体会到,如果把全社九十多名老农积累的经验用到生产上,这作用该有多么大。当天就召开了总支委员会,讨论如何发挥老农的生产积极性,会上检查了过去乡、社干部特别是青年社员对待老农的错误态度。决定会后所有总支委员分头登门拜访老农,虚心听取他们的意见,诚恳承认错误,请他们多为社出主意。
拜访开始了。乡总支副书记赵普先拜访了倪有金,说明来意以后,得到的回答是:“我这糟老头子,今后别找我了,不中用啦!”副书记耐心地向老人说:社是大家的,只有大家齐了心,才能把社办好,大家才能过上好日子。可是现在出头的都是些青年人,他们虽能够冲锋陷阵,但经验少,智谋浅,如果能有你们这些好‘参谋’,我们在生产上就会有勇有谋,准能打胜仗。
“你们动动嘴,胜过我们跑断腿。”这些话,句句打动了老人的心,老人欢喜地说:“我的土地入社了,这回我这把老骨头也交给社里吧!”其余的总支委员的拜访也很成功,老农们心里的疙瘩初步解开了。
接着党总支和团总支又分别向全体党员、团员和青年进行了尊重老农、向老农学习的教育,青年社员的思想也搞通了。
老参谋
从此,山丰社变了一个天地,人人都高兴,愿意把自己所知道的东西拿出来。
八十多岁的老农张珍,看到土山搬家垫好河套以后,他想:地垫得怎么好,要是不修坝,“蛤蟆一撒尿”,地还是被冲跑,他向社建议修一些拦洪缓水坝。社里认为这条意见很宝贵,当时就召开了老农座谈会,研究怎样备料勘测和修建,老农们出了很多好主意。接着党、团总支又分别召开了党员、团员和青年积极分子大会,动员修坝。会后,组织劳力、开山打石、勘测坝址等工作就开始了。对修坝有经验的老农张福全担任了总指挥,加上另外几位老农,就组成了个修坝参谋部。一百五十多名青年小伙子和青年妇女则成了修坝的主力军。就这样,他们开山打石八千方,在沙金河上游修建了拦洪坝二十二道,顺水鱼鳞坝五道,并修建大小谷坊工程一百四十处。全部工程共用了六个月。使沙金河下游的土地免除了水害,去年一年多收粮食三万多斤。
老农陈海、马月明经过钻研,提出了引水过宅建议。这项工程完成后,浇了五亩玉米,每亩平均产量高达一千五百五十八斤,创造了河北省唐山专区山地玉米丰产新纪录。
这些事使全社的人都认识到:只有青年和老农结合起来,才能把社办好。全社九十五名老农都行动起来了,仅在十一次老农座谈会上,他们就提出了一百多件大宗的有价值的建议。青年们干活更带劲了,因为他们既有新技术,又学到老经验,就成为生产能手了。他们向老农学会了农田管理、栽培果树等二十多种技术。大多数青年妇女由于向老农学习,随着生产技术的提高,劳动工分也不断增多。老农们整天跟青年打交道,不断接受新事物,思想也大有进步。特别是经过一年的实践,一些新技术确实增了产,所以老农们也都相信新技术了。这样,青年和老农的隔阂就渐渐消除了。
光荣榜
天不亏人,一年来的辛勤劳动,换来了从来未有的大丰收。1955年,这社的粮食平均每亩产一百六十六斤(最高年产量),1956年就达到三百二十四斤。过去祖祖辈辈缺粮的山丰社,今年不光粮食达到了自足,还卖给国家余粮二万九千多斤。林木、果树和畜牧等也得到很大发展。
人人都知道,这些成绩跟老农和青年社员的共同努力是分不开的。所以在社里评选劳动模范的时候,十名老农和十名青年社员都上了光荣榜,分别受到了乡、社的物质奖励。为了庆祝丰收,当时人们编了这样一段顺口溜:
党掌舵,
团拉篷;
老农当参谋,
青年打冲锋。
为了建设社会主义,
人人逞英雄;
我们能搬山倒海,
赛过当年的老愚公。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