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8阅读
  • 0回复

关于高等学校的外语学习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7-03-25
第7版()
专栏:

关于高等学校的外语学习
  冯至
自从1952年院系调整以来,高等院校的外语教学起了很大的变化:语言的种类加多了,除了原有的英语以外,俄语提到重要的地位,德、法、西班牙语专业先后成立了,一些人民民主国家的语言和其他亚洲的重要语言的专业或专科也增设了;教学方法在学习苏联先进经验中有了许多改进;教学目标也比过去较为明确了。这些变化是很好的现象。但是另一方面,在社会上,尤其是在中学和出版界,外语学习倒受到一种不应有的忽视,致使高等院校的外语学习好像是悬在半空一般,丧失了基础。据我了解,一般中学的外语课曾经是这样走着下坡路:几年前中学在取消英语、改教俄语的过程中,没有采取逐渐交替的方式,却是一下子急剧改变的,结果是许多英语教师改了行,而俄语教师在数量和质量上一时都赶不上实际的要求,使外语课在中学课程中成为薄弱的一环;后来初中又取消了外语课,更加以高等院校统一招生考试不把外语列入考试科目,高中三年,学生一般把它看成不关重要的课程;因此高等学校招进来的新生有许多就像是没有学过外语一般,同时也不明确外语学习的意义。在出版界,除了俄语以外,关于其他外语的教本、字典、杂志,是新的没有,旧的也在市场上绝迹了,使外语学习回到一种“原始状态”。这种忽视,现在各有关方面都认为是不应该的,正在纠正,可是它引起的后果却相当严重。它的后果是怎样,下边的几个例子可以说明:
一天,一个综合大学的教务处召集了一次系主任联席会,讨论如何进一步改进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工作。许多系主任,尤其是理科方面的,都提到大部分学生写论文时碰到的障碍之一是看不懂外文。有的要由指导教师把外文参考材料给学生翻译出来。科学是国际性的,一个科学工作者若是不懂一两种外国语,他的学习和研究越深入,遇到的困难会越大。
一天,一位西洋史教研室主任向我说,现在讲授西洋史最大的问题是学生不能读外文参考书,更谈不到阅读原始资料了。因此学生和青年教师都不愿把这门学问当作发展的方向。同样情形,一位西洋哲学史教研室主任也说,学西洋哲学史的学生都不能读西洋哲学原著,教研室只好从西洋哲学名著里摘译出一些片断发给学生作为参考,但这是临时救急,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因为学生对每个问题要深入钻研,这点摘译就十分不够了。
此外,大学的外语系和外语学院经常有机关、企业部门的同志们来访,他们迫切地感到外语人材的缺乏,每年外语院系的毕业生分配不到他们那里,他们只好自己开外语训练班。但是又缺乏教材,缺乏师资。
再就我个人经验,谈一谈大学外语系几年来的苦闷。中学的任务是培养学生具有一般科学知识的基础,中学生毕业后如果要投考高等学校,多半是根据国家需要,参酌个人的擅长和爱好,决定自己的专业愿望。但是现在的中学,外语课成为可有可无的课程,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并且由于社会上对于外语学习不够重视,学生也感不到外语的重要性。去年北京大学在暑假前招待北京应届毕业的高中学生来校参观,作为他们将来投考高等学校选择专业的参考。当时来参观的,物理、化学、中文等系人数最多,到东语、俄语、西语三系来的人就很少,有的只来了十几个人,这可以说明,外语学习在现在中学生的思想里是没有地位的。所以高等院校统一招考时,投考的学生把学习外语填入第一志愿的本来不多;而在这不多的人数中间,有的学过一点俄语或英语,有的甚至和ABC没有见过面。我们知道,数学系的学生在入学时必定已经对于数学发生了爱好,中文系的新生在中学时对于祖国的语言和文学必定已经有了初步的修养,但是外语系的新生外语基础是极其薄弱的,大多数要从字母学起。在这样的基础上,学生如果从一年级起就毫无问题,全心全意地投入学习,在四年或五年后是可以达到毕业生的规格和要求的。但是事实不能像想的那样顺利,由于前边提到的不利条件,每年都遇得到一部分这样的学生,有的是根本不愿意学外语,有的虽然外语是第一志愿,但因为过去没有和外语见过面,没有学外语的经验,一学习便遇到一些事先没有估计到的困难。对于这样的同学,系里要说服、教育,说明外语的重要,使他们建立专业思想。克服了矛盾和困难,后来学习成绩优良的固然不少;但长期不得解决,把问题拖到二年级,甚至三年级的也不是个别现象,这样的学生就很难保证能够达到毕业生应有的要求。这无论对于国家,或对于学生个人,都是一种损失。假如中学里的外语课是被重视的、健全的,学生在中学里已经有了一些外语基础,对外语有一定的认识,这种现象就会减少。
学生毕业以后,也是有问题的。过去几年,由于国家需要,外语院系的毕业生多半被分配去做翻译工作。这是一个光荣的任务,因为它和争取和平与社会主义建设都是密切关联的。可是有些机关和企业对翻译干部有一种错误的看法,以为只要能说外语就什么都能译。事实上并不这样简单。惯于工业翻译的未必能翻译关于农业的谈话,政治翻译干部未必能作音乐美术方面的翻译,这一切都需要专门知识。而在学校里所能教给学生的,是语言基础,是一些语言学和文学的知识,不可能包罗万象,把有关各种业务的词汇都照顾到。有人说,只要学好语言,将来到工作部门里与业务结合,开始时或许有困难,日子久了,在实践中困难就会逐渐克服。这话很对。现在的翻译干部由于任务比较专一,目标明确,在工作里逐渐提高的固然有,但有些部门专业性不强,使用翻译干部又不得当,今天叫他译这样,明天叫他译那样,结果是什么都会一点儿,什么都不很会,因而使青年翻译干部看不清自己的目标,陷于惶惑失望状态的也不是少数。——这种惶惑失望的情绪又常常反过来影响正在外语院系里学习的学生。
综观以上的情况,在高等院校里,是学习一种专业的学生往往不懂得外语(高等院校规定,大部分学生都要学两年俄语,最近有的也添设了英、德、法等外语,但是据了解,学了两年后能看懂专业书的还是不多),而外语院系只能使学生打好语言基础,具有一些语言学和文学的知识,不可能再与其他一种专业结合。语言是一种工具,也是一门科学研究的对象。把它当作一种科学对象来研究,是需要的,但需要量不大。把它当作一种工具,则须使它和各种专门的业务结合起来,才有意义。现在这种语言和业务的分裂现象,无论是在实际的翻译工作中,或是在科学研究上,都是一个大障碍。这个障碍,许多人是深切感到的。如今出版的各种各样的“译丛”就是在科学研究上的一种救急的办法,但是“译丛”的局限性很大,绝不能根本消除这个大障碍。
为了根本消除这个大障碍,我认为首先社会上必须对外语学习予以重视。过去对于外语学习的忽视情形,我在前边已经提到了一些,说得更具体的,是去年11月27日人民日报发表的陈昌浩同志的一篇关于翻译工作和外语教学的文章,我这里不再重复,但其中一句话我必须重复一遍:“解放七年来我国报章杂志上什么问题都谈到了……但对翻译工作和外语学习的重要性就没有真正提出过一次”。这种指责是正确的。因为除了科学研究上感到迫切的需要以外,其他像在国际事务上,在团结全世界人民争取和平的工作上,在文化经济的交流上,哪一件不需要外语,而外语学习和翻译工作却受到过去那样的忽视,我们认为是不公平的。周总理在去年1月14日作的“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报告”里指出:“必须扩大外国语的教学,并且扩大外国重要书籍的翻译工作”。这句话曾经给从事外语工作的人以很大的鼓舞。但是这句话还需要发挥和宣传,我们希望今后的报刊杂志能够匀出一点篇幅讨论讨论外语学习的问题,谈一谈外语学习的重要性,以引起青年对于外语学习的注意和兴趣。因为外语学习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须付出艰苦的劳动,若是对它既不感兴趣,也不认识它的重要性,人们是不愿意费力来学它的。我们更希望出版界能迅速出版一些关于外语学习的工具书,如字典、教材之类,以减少学习的困难;新的一时编不出,旧的不妨略加修改重印,若是旧的没有合适的,把兄弟国家的,尤其是苏联的外语教材翻印或翻译出来一些也可以。出版社的同志们如果这样做,是有意义的,有人会衷心地感谢他们。
其次,我们希望高等教育部和教育部加紧培养中学和高等学校的外语师资,整顿和加强高中的外语教学,有计划有步骤地在初中恢复外语课,先恢复俄语和英语,随后可以适当地在个别的学校里开设德语和法语。因为学生若是在中学里有了外语基础,将来考入高等学校只要略加提高就可以读专业书籍,不会像现在这样,在高等学校里用去许多时间来学外语,占去学习本专业科学的时间,何况有人学了两年还是看不懂外文的专业书籍。并且从中还可以产生这样的青年科学家或干部,既掌握一种科学技术,也通晓外语,将来在工作岗位上在需要用外语的时候就可以直接担任起翻译的任务,既可以使外语和业务结合,又可以不像现在有的机关那样,“窝藏”了大批翻译干部,一年只有几个月的突击工作,加班加点赶任务,突击完了,大家都窝工。并且为外语院系设想,它们也就更能吸收外语有一定基础、对外语有兴趣的学生,这在质量的提高上会起决定性的作用。
第三,等到中学毕业生外语水平提高,还需要相当的时日。就目前计,专门培养外语人材的外语院系应该在提高教学质量上作更多的努力,以挽救前边提到的对它们的不利条件。自从院系调整、教学改革以来,外语教学本身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学习苏联先进经验,是有成绩的。一般说来,学生的业务水平一年年地也在提高。但是教条式的学习苏联,对于自己工作中成功和失败的经验总结不够等等的缺点也反映在外语教学上。此外如文学课如何与语言课配合,一方面起提高语言的作用,一方面丰富学生的文学知识,也是一个重要问题。如果我们不断地克服缺点,研究问题,努力建设教材,改进教学方法,教学质量自然会逐渐提高。至于外语院系以外的,也就是高等院校其他各专业的外语课,更需要整顿。其他专业的学生学了两年或三年的外语后必须达到一定的水平,不要等到写学年论文或毕业论文时还看不懂外文的参考书。
最后,各外语院系的方针任务,培养目标,要明确规定下来。现在国家还需要较多的质量高的翻译干部,这是事实,但将来如果中学校都普遍开设外语课,各高等学校也都感到外语对于科学研究的重要性,那么,外语师资的需要可能比翻译干部还要大。至于外国语言和外国文学的研究人材,要求的数量可能不大,却也是刻不容缓地需要予以培养。因为对于外国语言和文学的研究若不在国内生了根,就难以保证外语教学不断的提高。并且把世界上重要的外国语言和文学作为科学来研究,在中国学术界里也应该占有一个应有的地位。翻译干部、外语师资、外国语言文学研究者这三种人材的培养,应该由哪些外语院系担任,如何分工,或是主要力量放在哪上边,我们希望领导上能集思广益,通过专家们的研究讨论,根据国家目前的和长远的需要,明确规定下来。就我个人的经验,在我工作的部门(北京大学西方语言文学系)几年来关于方针任务、培养目标的提法就经过两三次的改变,这都影响教师教学的主导精神和学生奋斗的目标。因为这三种人材在一个部门里同时培养,是经常会遇到一些困难的。虽然我们也常常这么说,如果把语言基础打好了,这三种工作都可以担当下来,但事实上并不是这样简单。
以上关于外语学习的情况和我个人的肤浅的建议是否正确,希望关心外语学习的同志们加以指正。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