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1阅读
  • 0回复

理解——乡村杂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7-03-25
第8版()
专栏:

  理解
  ——乡村杂记
  野渠
一天,一个女朋友和我谈到在她的居民区里有这么一个著名人物:到我们住的巷子里来,随便拉着一个什么人,那怕是五、六岁的小孩子,你问:“‘卫生部长’住在哪里?”小孩子也会回答你说:往哪条小路转过去,住在几号房子;如果你不懂,小孩子会把你领到这人家的门口,一点也不会错。
为什么人们会给这人以一个老幼皆知的绰号呢?因为这个高级知识分子在人们印象中非常爱清洁,特别使人奇怪的是在一天中他要多次地把被子、褥单、枕头、衣服、坐垫……甚至椅子都拿到门口抖了又抖,那怕是天下着雨,这位先生还是要把他的被子、褥单、衣服……拿到雨中抖了又抖。他从来不轻易邀人进他的住屋,很少很少有人见过他的屋子里究竟有什么古怪处。居民委员会的主任听到过不少关于这位先生的种种传说。恰恰有一天有点事必得去找这位先生,在他家里一边和他谈事情,一边看到屋子里并没有什么特别奇怪的地方,和一般人家差不多的摆设。主任委员是个直爽人,谈完了事情就笑着对这位先生说:
“你知道么?居民区里的人给你取了一个绰号。”
“我知道!就为了我每天都要把被子、褥单、衣服……往门外去抖么?这里面有个故事,人们却不知道。在抗战的时候,我住在贵州的乡间,有一天我换衬衣,干净衬衣的袖子里藏着一只蝎子,我被一连咬了几口才发现它。谁知到了夜晚,睡进被窝里去,被子里有着一只蜈蚣……从那时起,我一天不抖被子,褥单、衣服……简直是不可能似的。”这位先生说着,笑了,一点也不因人们给他起这个绰号而生气。
“这事也不足为怪”,我打断朋友的叙述。“这是一个理解问题,人们不理解他,于是就觉得奇怪,就有种种的猜测。”
说到理解,我的感想倒也不少。我总觉得正确的,也就是实事求是的去理解一件事、一个人、一句话,都是不容易的。不用说,去理解一个政策,自然是更加不容易。
前几年,我在一篇短文中说到女孩子们与其轻率结婚,还不如慎重的考虑考虑,免得一下结婚,一下离婚。可是我收到一些男读者的来信,人们责备我宣传独身主义,说如果听了我的话,女人都不肯结婚了。我觉得这未免太没有理解我的意思。我想即使宣传了独身主义,也并不算犯罪,我们国家现在也没有征收独身税,在客观效果上也并无累人之处。至于耽心女人都不肯结婚了,这是杞人忧天,他们仿佛把结婚看做是男人一方面的事。理解之不同如此!
对于“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政策,各人也有自己的理解。有人认为这个政策一来,文艺因此不繁荣了;题材的多样化一提出,也有各种不同的理解和反应。
要求人们一下就有一个一致的理解是难以做到的,但是最后总还应当有大体上原则上一致的理解。既然天下是这么大——至少并不太小——文学艺术科学的领域是那么广阔,谁也无法以一手遮尽天下。那么最好的办法还是鼓励大家摆出东西来,不怕不识货,只怕货比货,就货色展开争论,总会有原则上较为一致的理解。
1957年3月18日。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