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1阅读
  • 0回复

我是怎样演“林冲夜奔”的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7-03-25
第8版()
专栏:

  我是怎样演“林冲夜奔”的
  侯永奎
从上海参加南北昆剧观摩演出回京之后,曾接到一些文艺团体和观众的来信,要求我谈谈是怎样演“林冲夜奔”的。由于我的文化水平很低,在对剧本和人物的分析方面难免会受到一定的限制。但是,我想还是应该根据自己所能理解到的,尽可能地和关心昆曲艺术的同志们来谈谈。
“林冲夜奔”是明代作家李开先所著“宝剑记”中的一折。内容是描写林冲在火烧草料场之后,被逼上梁山,白天不敢行走,夜间赶路的过程。这一段主要表现他在路上,想起自己少年的抱负;想起高俅陷害自己的仇恨;想起母亲和妻子时的悲愤、焦急与复仇的种种复杂心情。林冲在水浒传里是个性格正直、刚强、豪爽的英雄。只为他一时愤怒,杀死高家奸侫,得罪了高俅,害得颠沛流离、家破人亡。他投奔梁山,并不是畏惧奸臣的势力,而是要待机报深仇。
我十五岁开始演正戏的第一个戏就是“林冲夜奔”。当时因为年纪较小,所有的戏又是以“口传心受”的方法向老先生学的,因而在舞台上,就好像背书一样,怎样学来就怎样演,根本还不能理解应该如何去研究剧情和创造人物形象,只凭嗓子好、腰腿有功夫来博得观众的欢迎。
随着年龄的增长,在不断的演出当中,这出戏曾受到一些老前辈如陶显庭、郝振基、王益友等先生们的重视与指导。我开始懂得身段动作和人物性格是有着紧密的关系,感觉到自己以前的身段动作还需要不断地加以丰富与修改,使之更能切合剧情和人物性格的要求。
我二十三岁来北京演戏。自己迫切希望能从艺术上得到更深的造诣。很荣幸,不久便拜前辈艺人尚和玉老先生为师,从尚先生那里得到了不少的教益。“夜奔”中许多有关人物内心情感与身段动作的表演,都是尚先生加以帮助修改的。如“收江南”曲牌中的“顾不得风吹雨打度凉宵”一句,我从前是用简单的波浪掌接单山膀亮相。尚先生觉得这样做平而无力,不能恰当地表达出林冲所受的波折。经他指点,后来改用了波浪掌、跨腿、片腿转接鹞子翻身和一个单山膀亮相。这样既结合了唱词,又符合了林冲性格上的要求。又如“雁儿落”曲牌中的“悲号叹英雄气怎消”一句,原来只用拍胸、转身和摊掌亮相的动作,给人的感觉有些悲观失望无可奈何。后来才改用晃手、跨虎,然后再接云手翻身、拍手、垫步和摊掌亮相。这样既弥补了以前表演上的缺点,也表现出英雄的愤怒心情。尚先生总是谆谆地教导我,他常说:“一个演员要装什么像什么,每个人物都各有不同之处,如果分不清楚,装的就不像。”这就是说演员要抓住人物性格的特点和应有的思想感情,表演才能有真实感。的确,一个演员假如在没有完全理解自己所扮演的是个什么样的人物时,是很难准确地表达出角色的感情的。
曾经有人建议,让我按京剧的路子来演“林冲夜奔”,认为这样既火爆热闹,又适合唱大轴。我自己对这一点却另有不同的看法。我若按京剧路子,里面需加上徐宁追赶林冲,梁山上王伦派杜千和宋万把徐宁击败,救出林冲上山。看起来似乎很热闹和近乎人情,扮演林冲的演员也可以得到了喘息的机会。但是,却没有考虑到这会造成另外一些无法解决的矛盾。第一,林冲的场子和情绪表演会被拉得支离破碎,显得松懈无力;第二,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脱离了真实。根据原作的描写,林冲的投奔梁山,事先并没有和梁山上联系过,那么梁山上又怎样能知道林冲来投而派杜千和宋万去搭救呢?因为存在着这些问题,所以我没有采纳这个建议。当时尚先生也不同意改,他认为昆曲里“一场干”的表演方法,由演员一人从头到尾的演下来虽很吃力,但非常紧凑,演员的体力也完全可以担负,效果也并不减于京剧路子的表演方法。直到现在,我仍 是按昆曲本演出,只不过较原本稍有修改,把以前上伽兰神或后来的不上场在后面“搭架子”讲话的处理方法改成了林冲作梦。为了表示出梦境,在场面里加进了鼓声衬托气氛。这样处理即合理又除掉了原有的封建迷信色彩。
(未完)(附图片)
  侯永奎表演的林冲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