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7阅读
  • 0回复

“斧正”篇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7-03-25
第8版()
专栏:

  “斧正”篇
  方今
庄子的寓言中有很多用浅显的故事来说明深刻的道理的。这些故事在现在对我们也还有启发和教育的意义。“郢人运斧”就是其中的一个。
故事的内容大概是这样:
楚国有一个人,他的鼻子尖上粘着一点与苍蝇的翅膀一般大小的白色的土。他请一个石匠来替他削掉。石匠请他坐好,要他一动也别动。然后石匠举起斧头,一阵风似地从他的鼻子上掠过。那一点白土掉了下来,楚人的鼻子却没有受到一点伤。
因此以后的人请人家修改文章叫做“斧正”。相信修改者的本领,才敢把“鼻子”送过去的。修改者自然应该慎重其事,在“既要斫掉白土,又要不伤鼻子”的原则下,挥动他的“斧头”。
成功的修改能把错误的变为正确的、无用的变为有用的、不美的变为较美的、不好的变为较好的。修改者的劳动常常是不可少的,是值得尊重的。为了提高文章的质量,我们应该不厌屡次修改,与人多方推敲,学习古人论文不苟一字的精神。
可是修改不适当,有时会发生相反的结果。有些修改者分不清鼻肉和白土,主观臆断地挥动他的斧头。因此往往不是白土未被削掉,便是硬把人家的鼻子割了下来。斧削以后的面孔,鲜血淋漓,比沾点白土更不雅观。
主观主义地删改古人的文章,弄得它字里行间,皮开肉绽,虽然一般读者不一定看得出来,但是内行人看到一本走了样的古籍重印本,想到古本的难见,重印的艰苦,自有不胜惋惜的感觉。而且删改后的本子,古不古,今不今,大大削减了它反映时代的意义和参考的价值。
每个作者,即使并非“知名之士”,看到被发表了的自家的作品,被窜改得全不是自己的意思时,是会哭笑不得的。若是他去编辑部要求声明更正,未免有些小题大作;若是他默不作声,内心又似乎感到冤枉。我以为编辑部是有修改作品的权利的,但如果修改得多,发表以前,尽可能地征求一下作者的意见,那是比较好的。
我希望编辑们在修改稿件的时候,多想一想“郢人运斧”的故事。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