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2阅读
  • 0回复

四川农民办社信心高生产劲头大 李宗林的发言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7-03-26
第6版()
专栏:

  四川农民办社信心高生产劲头大
  李宗林的发言
我完全拥护毛主席在最高国务会议上的指示和周恩来总理关于访问亚洲和欧洲十一国的报告。并同意李富春副总理关于第二个五年计划建议的若干问题的说明和陈叔通副主席关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二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及关于工商业者短期讲习班工作的总结报告。
现在我就四川省农业合作化、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情况,作如下发言:
首先,谈谈我省高级形式的农业合作化的速度问题。
办高级社是农民思想主流,一般农业社质量都好
四川省在1956年春季基本上实现初级形式的农业合作化以后,经过一年的生产运动和转社的准备工作,到今年1月底,共建高级社十二万多个,入社农户有九百一十四万多户,将近占农户总数的70%(加上初级社,入社农户共达到一千二百八十四万多户,占农户总数的94%)。经过去年的大规模的增产运动,全省增产粮食10%,保证了绝大多数社员增加收入,这就证明去年抓紧实现初级形式的农业合作化,是十分必要的,是符合群众愿望和发展生产的要求的。在这个基础上,今年春季基本实现高级形式的农业合作化,也是完全可能和必要的。因为:
一,根据我们在去年下半年的调查,在初级社中,除了还有10%左右的农户(主要是富裕户和缺乏劳力的困难户)有顾虑外,其余的农户,特别是其中的贫农和下中农,都积极要求转社。我省从1954年到1956年9月,共试办了二万多个高级社,农民从试办中深深体会到:高级社比初级社优越。高级社由于取消了土地和其他主要生产资料的私有制,执行了“各尽所能,按劳取酬”的原则,不仅保证了更好地贯彻执行国家的政策和计划,而且从根本上解放了生产力。高级社有条件在集体所有的土地上,运用充足的劳动力,兴修水利,进行土地加工,改进耕作技术。因此,高级社在1956年一般增产20%左右,有的达到50%以上,比初级社有显著的增产;加上家庭副业收入,保证了90%以上的社员增加收入。根据郫县等九个县的统计,所有参加1956年收益分配的七十二个高级社中,增产社有六十八个(增产20%以下的二十个,21%—30%的二十七个,增产31%以上的二十一个),保产社和减产社各有二个(主要是受灾);参加收益分配的二万六千五百三十五户社员户中,减少收入户只占7.5%。增产和增加收入的幅度,都比初级社高。这些事实,都为初级社社员所向往,他们纷纷自动要求转社。这种要求成为农村群众的思想主流。
有少数社员不愿转社,甚至要求退社,也是事实。但是他们是些什么人呢?根据在德阳、剑阁县的调查,上中农中有占本阶层55%的农户不愿转社,他们的土地多,或有其他商业性的经济收入,怕在参加高级社后会减少收入;下中农和贫农中,也有占本阶层8%的农户还不愿转社,他们兼有小商贩、手工业收入,或者劳动力少,也怕在参加高级社后减少收入。在经过春节大规模地展开政治宣传工作后,少数社员不愿转社和退社的情况已经很少存在了。
二,我省目前农业社的质量是好的。从生产情况和干部的领导能力来看,一类社占60%,二类社占30%,三类社占10%。高级社的主要干部,一般在转社前参加过短期训练,学习了集体生产的经营办法,加上几年来合作化运动的实际锻炼,这就为转社工作打下了较好的基础。大多数社在经过总结生产、检查和健全经营管理制度以及制订今后的生产计划后,积极开展了增产运动。各社社员的劳动出勤率一般由去年冬季的60%左右提高到80%—90%以上;全面进行了积肥和兴修水利工作;不少社员积极向合作社投资。从目前情况来看,随着高级形式的农业合作化的基本实现,新的生产高潮开始到来了。当然,不是说我们的工作中没有困难,如像在土地报酬取消以后,争取90%的社员增加收入,就不是轻易能够办到的,这就需要我们从各方面努力来争取。
去年全省增产粮食四十多亿斤
其次,谈谈我省在1956年的农业生产问题和农民的生活情况。
我省1956年的粮食产量比1955年增加10%,净增四十点四亿斤;棉花播种面积比1955年扩大了,但单位面积因灾减产,总产量基本上保持1955年的水平;甘蔗比1955年增产25.7%。全省出现了一批亩产千斤粮,万斤蔗、百斤棉的合作社。取得这样大的增产原因:第一是由于基本上实现了农业合作化。据十二个专区十四万三千四百零五个社的统计,1956年的增产社有89.4%,保持1955年水平的社有5%,减产的社只有5.6%。如果把合作化以前和合作化以后的增产情况比较一下是很有意义的,在合作化以前,1954年比1953年增产6.6%(净增二十四点一九亿斤),1955年比1954年增产3.63%(净增十四点一七亿斤);可是在合作化以后,1956年虽然自然灾害较多,仍然比1955年增产10%(净增四十点四亿斤),超过以前两年的增产总数,这就证明了农业合作化是增产的可靠基础,是当前增产收效最快的办法。
第二,在建社工作结束后,全部力量立即转向生产,立即抓社的经营管理。特别是抓紧推行包工包产制度,使合作社建立初期那种生产无人负责的混乱现象,很快的基本上结束了。同时,从合作社转入生产时起,就抓紧了恢复和发展副业的工作,免除一些不合理的限制;订生产计划时,就抓紧结合制定财务收支计划,贯彻执行勤俭办社的原则,研究并制订了收益分配方案,规定各项开支和公共提留的合理标准,这对增加生产、增加收入和社的巩固起了重要作用。
第三,由于在合作化的基础上,抓紧推行和试验多种多样的先进增产措施。我省在批判和克服保守思想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推广双季稻间种套种、增种一季晚秋作物,以增加复种面积,普遍推广和选用了外地、当地的各种良种,积极兴修水利和积肥造肥,改变耕作制度,大胆进行各种技术的改革和试验等,找出许多增产窍门,挖掘了大量的增产潜力。
我省1956年的复种指数由1955年的155%增加到161.62%。其中粮食作物复种面积增加了八百八十八万亩(包括双季稻四百五十万亩,增种一季晚秋作物三百万亩)。由于增加复种面积而增产的粮食达到十七点七六亿斤,约占全省粮食增产总数的44%。内江专区1956年出现了四十九个亩产粮食千斤的农业合作社,他们的复种指数都在19%以上,粮食播种面积一般增加15%左右。
1956年我省所推广的先进增产措施本身都是对的,也都符合农民发展生产的要求;但是某些社在推广的时候,主要由于传授和指导工作做得不准确,效果不大或者不好。也有一些地方,由于领导作风上没有贯彻群众路线,有主观主义,对于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精神体会得不够,所以推广了一些不合当地、当时的具体情况的东西,得到相反的结果,受了一些损失,引起了一部分群众的不满。内江专区推广技术工作的总结是有代表性的,这个专区所推广的技术中,77%是技术正确而推广得较好的,22%是技术正确,推广中出了一些毛病的,而根本不正确的只占1%。
去年农业人口平均每人增加收入14%以上
随着农村副业生产的发展,农民的收入也有相应的增加,生活得到了改善。1956年全省农副业总值比1955年增加16.6%(包括农、副业产品提价增加的收入),差不多相当以往两年增加的收入。全省每个农业人口平均总收入八十五元九角,比1955年每人平均总收入七十五元增加14.5%。根据十二个专区十四万三千四百零五个社收益分配的统计,有88%以上的社员增加了收入,有83.5%的社做到90%以上的社员增加收入(这个统计中没有计算社员的家庭副业收入,如果计算进去,增产的社和增加收入的社员就还要多些)。因此农村里是一片高兴,办社信心很高,生产劲头很大。自然,也有少数社员没有增加收入,或者收入比入社前有所减少,心里不高兴,思想上对合作社还有些动摇。不过,减少收入的原因很多,要具体分析情况,不能一概而论。首先是去年减产的社大都遇到不能完全战胜的自然灾害,这在今后较长时期内也是无法避免的。其次,有些减产社也确是由于我们工作上缺乏经验而造成的。例如在转社并社中不应该把一些经济基础过分悬殊的社并在一起,使得一部分原来收入较多的社员减少了收入;有些高级社在土地报酬取消以后,对劳动力少而弱的社员调配不当,使他们少做劳动日,减少了收入。这些问题在合作社进行决算分配和去冬今春的整社工作中,已经注意纠正,并且在今后工作中,还需要继续注意。至于少数土地多、产量高、收入大的富裕农民,在入社后一两年或者更多一些的时间内,合作社还难以保证他们都增加收入,这是事实;但是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做好工作,是可以逐年争取使这些户增加收入的。有些老社的事实,已经证明了这个问题。在收益分配工作中,也存在着一些缺点。例如一年分配两次(小春预支,大春决算),时间上有些集中、过长,部分农民(主要是富裕农民)还没有习惯,感到用钱紧,不像单干时那样松劲。另外,有些社的分配工作做得粗糙,对社员的思想教育不够细致、耐心,领导作风上民主精神差,有事跟群众商量不够等等。
以上这些缺点,固然是由于我们缺乏经验,在这样规模巨大的运动中难以避免的,但是有的则是由于我们主观上的努力不够造成的。这些缺点和问题,我省农业部门都很重视,正在总结研究和逐步改进。
农民生活的改善,除了增产的主要原因而外,还由于国家在降低工业品销售价和提高农产品的收购价以后农民的收入更有所增加。1956年7月,我省近三百种工业品的价格普遍降低了3.3%,而农、林、副产品中约有50%的品种提高了价格(其中大米收购价提高6%,毛猪收购价提高11%),这样,在一年内,全省农民就可以增加收入一亿二千多万元,和由于降低工业品销售价格而减少支出二千五百多万元。以全省农业人口平均,每人增加收入二点三元。由此可知,农民的收入是增加了,因此农民的生活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善。第一,农民有更多的钱储蓄了。1956年全省农民存款的数目即比1955年增加82.82%。第二,农民的生活消费品增长了。1956年每个农业人口平均消费粮食四百九十五斤(统计局根据十二个基点材料综合),比1955年每人平均消费粮食四百六十九斤,增加5.54%。农村其他生活资料的消费比1955年增加了8.5%,而其中以主要的生活日用品增加最多,如以1955年的销售量作为一百,则1956年棉布增加23.8%,针织品、棉织品增加98.34%,文教用品增加106.37%。第三,农村贫困户减少了。全省1955年占农业户15%左右的贫困户,经过国家和合作社的扶持,已经下降到10%左右。根据内江县顺江农业社四百六十七户社员的调查,1953年贫困户占14%,1954年下降了0.3%,1955年又下降了1.3%,1956年转成高级社后,就下降了3.7%,贫困户只占到总户数的8.7%。有些历史较老生产发展较快的社,已基本上消除了贫困户。
去年一年当中,我们在农业生产战线上取得的成绩是巨大的,取得的经验是丰富的,有益的教训也是不少的,我们要认真地总结这些宝贵的经验和教训,巩固既得的成绩,克服我们的缺点和错误,一定努力实现中共中央、国务院和毛主席的号召,“想尽一切办法,千方百计,争取今年农业大丰收。”
以上发言有不妥的地方,请各位委员、各位同志批评、指正。(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