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0阅读
  • 0回复

工农联欢加强了手足之谊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7-03-27
第3版()
专栏:

工农联欢加强了手足之谊
  本报驻山西记者
不久以前,山西省展开了一次全省规模的工农联欢活动。在近几年来的工农联欢活动中,要数今年的规模最大。各个城市都有工人代表分散到全省各地农村去进行访问,全省各地也派有农业社的代表汇集太原市进行参观。这次活动消除了各种误解,发展了工农之间的友谊。
随着山西省社会主义农业合作化的实现,工农联盟已更加巩固,工业和农业之间的相互支援已大大增强。但是,1956年以来,在部分农民中产生了一些误解,认为“工人的劳动轻,待遇高,生活好;农民的劳动重,收入少,生活苦”。这种误解阻碍着工农联盟的进一步巩固。
误解的由来
农民对工人的误解,不是凭空产生的。这主要是由于他们接触了一部分这样的工人:这些人离开农村的时间很短,到城市的厂矿或工地当了几天临时工,又没有受到很好的教育,于是回乡便抖威风,把谁也不放在眼里。
因此,当太原市的数百名职工代表前往二十五个山区县份进行访问的时候,好些地方的农民起初都不愿意同他们接近。有这样一件生动的事。由山西省建筑工程公司等八个单位组成的工人代表访问团第九分团,访问了宁武县东马坊乡五星农业社,同志们到村便热情地问候农民兄弟们,请农民们一起坐下看电影,人们却总是走得远远的,后来代表团里的沈大夫替农民们治病,工程技术人员教给农业社干部修水坝的知识,工农之间渐渐亲热了些。在一次座谈会上,双方的代表介绍了生产和生活情况,农业社里的一位老大爷说:“唉!这一下我们才认识了工人。原来跟龚桂如是不一样的。”这时屋里的人都点头称是。乡党支部书记龚斌也说:“是呀,人人都说你们不像从城里回来的龚桂如”。工人代表、青年突击队长常洪斌听到这个熟悉的名字便问:“龚桂如是不是已经改名龚桂喜的那个青年?”龚斌说不错。常洪斌说:“龚桂喜同我在太原市政工程公司一个突击队里,他在我的领导下工作。”大家听了,说的更详细了,提的问题也更多了。人们说:龚桂如过节回来,光谈工人的生活享受,不谈生产的情形。他回家身穿短大衣,还花钱雇人替他背行李,走到我们跟前就捂住嘴鼻,嫌乡里的人脏臭哩。哪里像你们一来就对我们这样亲热。龚斌问道:“他在工地里一月收入多少?”常洪斌答道:“三十九元。”这时会场上乱哄哄的,人们说:“可他回来说他收入六十元。你们应当好好教育这种工人啊。”在工人代表团离别那天,农民们再不是冷冷淡淡,而是依依不舍了。
这件事有力地说明了思想工作薄弱会造成怎样的恶果!虽然许多返乡的临时工不全像龚桂如那样具有浓厚的虚荣心,但是不少人由于不全面介绍工人的情况,给农民们留下了不好的印象却是事实。通过工人代表团的广泛访问,农民们都感到工人是和蔼可亲的兄弟。
  工人的劳动并不轻松
千余名来太原的农业社代表,也经历了这样的转变过程。他们中绝大多数对产业工人的生活和劳动情况是陌生的。因此在参观厂矿之前,都怀着各种疑问。他们在看了劳动条件良好的新厂和劳动条件较差的老厂,浏览了许多厂矿工人进行生产的车间,到职工住宅区进行了访问以后,各种疑问都找到了答案。
最讲实际的人要数晋城?峪乡和平农业社的社员荆阳和了。他原来是顶爱说“工人干活真清闲”这句话的。所以,无论到那个工厂,他看的也顶仔细。走进太原钢铁厂炼钢车间里,他看到头顶上吊车来回跑动,脚下的钢板被机器震得颤抖,脸皮被火炉烤得火辣辣的,这时工人们却热情地在高温下操作着。他从参观的人群里迈步走出,去拿起工人们操作用的工具,试了试重量,看看是不是比农民劳动工具轻些。“好家伙,”他自言自语地说“比咱使的那笨重的镢头还重好几倍呢!”他正在心里赞佩工人老大哥,一个工人走了过来,对他说:“辛苦了!”他连忙握着对方的手,诚挚地说:“你们才真辛苦啊!”就这样,农民代表们在看了工厂以后,再没有一个人说工人劳动清闲了。他们异口同声地表示:我们在地里劳动,连天上飞过一只乌鸦也要抬起头来看看。可是工人老大哥,谁不是在聚精会神的干活。真是手足不能停,眼不能东张西望,脑筋不能胡思乱想。从李顺达领导的农业社里来的老农宋金山说:“要是我们农民也像工人一样地紧张劳动,肯定还会多打粮食,准能争取到今年的农业大丰收。”
原来大家都说:工人的待遇高生活好,农民的收入少生活苦。经过参观以后,说法全变了。屯留县胜利农业社郭花城算了一笔账,有的工厂的工人老大哥,一个人在一年生产的东西值一万三千元,得的工资只占他生产的10%,除了成本,他们生产的价值许多都用到建设上去了。胜利农业社去年每个劳动日六角七分钱,一个人一年作二百个劳动日,才生产了价值一百三十元的东西,交农业税只占8%。所以人人都说:工人老大哥给国家创造的价值大,劳动辛勤,待遇比我们高些是应该的。
  农民收入逐年提高
那么,是不是农民的收入就少呢?左权县柳林乡光耀农业社巨二珠解答了这个问题。他说他们农业社自从走上互助合作道路以来,收入是逐年提高的,1953年每人只能吃到二百七十斤粮食,1954年三百一十四斤,1955年三百六十斤,1956年三百九十五斤,去年每家人还增加了四十二元的副业收入。他说:“我在我们社里是生活平平常常的人家,吃用都不困难。1946年我们那里获得解放,当时全家五口人只一条破被,我只好盖麻布口袋,到去年为止,不仅一人有了一条被,还每人添了一条褥子,买了一条线毯,我还穿了短大衣。”生活普遍提高的情形,其实从这次来太原的农民的穿戴上就可以看到,前几年到太原开会的农民代表,穿细布的并不多。这次来的几乎全穿了细布。这些事实也证明:农民生活并不苦,而是逐年有所改善的。但是,为什么又有人嚷叫生活苦呢?他们说:这是由于不知足,光听了谣传说工人的生活好。其实工人生活虽然比较好些,但城市和农村的情况不一样,农民吃菜住房可以不花钱,工人衣食住行都要计算开支。
 互相学习互相支援
参观不仅使千余名农业社的代表消除了上述那些误解,还使他们发现了各种想不到的缺点。看了钢铁厂,他们想起了工人生产的双轮双铧犁,看了纺织厂,他们想起了身上穿的衣,看了化学厂,他们想起了工人生产的化学肥料和“六六六”对提高农作物产量的作用,看了面粉厂工人从小麦里清除出来的杂物,想起了自己交的公粮是不是不干净……这一切一切,使他们内心非常激动。黎城县“七一”农业社主任莫二孩说:“看看工人老大哥,谁不在支援我们,可是,我们多卖了点余粮,心里就不乐意。从前,人们常说工人农民是兄弟,我就老嘀咕:兄弟倒是兄弟,就是毛主席只疼哥哥,不疼弟弟。现在我才懂得,毛主席爱这两兄弟是一样的。我当了几年社主任,今天算懂得了什么是工农联盟了。”他们农业社去年虽比前年多卖了两万多斤余粮,但是当他看到辛勤劳动的工人们还吃了一部分粗粮以后,就说:“我们社里还存了一万多斤粮食,除了应给社员的一部分,这次回去一定把剩余的再卖给国家。”
许多人都表示:回去努力生产粮食棉花,多种油料作物多喂猪来支援工业,更要广泛宣传自己亲眼看到的东西,教育大家学习工人老大哥不畏艰苦的劳动热情,教育大家不要比享受,而应当比相互支援做得够不够。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