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9阅读
  • 0回复

仫佬族人民在快步前进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7-03-28
第4版()
专栏:

  仫佬族人民在快步前进
  新华社记者 刘远修
下了火车,改乘公共汽车,只需三个多小时就到了仫佬族聚居区之一柳州西北的罗城县。
汽车刚进入罗城县境,车上的旅客告诉我,路旁一个个的村屯就是仫佬族居住的处所。村屯大都坐落在尖峭的独山旁边,房屋是用砖瓦砌成的。村周围纵横相连的田地里,一片片绿油油的麦子开始抽穗扬花,许多仫佬族男女社员还在忙着犁田、育秧、播种早玉米。离县城不远,有一条伸向西南去的汽车路,把县城同另一大集镇——四把连接起来。四把和罗城这两个全县较大的城镇,被认为是仫佬族人民的经济、文化中心。
  仫佬族工人阶级在成长
在罗城下车,步行十五里路,就到了仫佬族地区新建的硫磺矿。矿区面积很广,经勘探证明,硫磺的蕴藏量有七十万吨。矿区三百多工人正紧张地开采和提炼硫磺。在这些工人里面,仫佬族工人占总人数的45.3%。仫佬族工人和矿区汉族、僮族工人团结学习,进步很快。去年年底,有三个仫佬族工人被提升为值班长。不久前厂矿评选出来的六十四个先进生产者,仫佬族工人占十四名。仫佬族青年仫应鳌,原是一个用手扒煤的穷孩子,1955年到矿上工作时,什么也不懂,现在已经是一个非常熟练的采矿能手。炼硫组组长潘代斌,是罗城县仫佬族工人代表,他原来不懂炼硫的技术,现在他炼硫的收回率已达到全矿区较高的水平——19%。
有了本民族的大学生
几天来,我和罗城县仫佬族县长、老年人和学生谈话,从他们了解这个民族过去的文化状况。在他们的记忆里,从没听说过本民族有人上过大学;在中学读书的,全县四万一千仫佬族人中连十个也不到。解放前,失学儿童占学龄儿童70%以上。现在情况改变了,每个乡都有三四所小学,入学儿童占学龄儿童的90%。中学生增加到二百二十多人,并且第一次有了仫佬族大学生。六个大学生中,有一个已毕业参加工作,其他五个分别在北京地质学院、武汉大学、桂林农学院等校学习。
勤劳的仫佬族妇女
到过广西的人,谁都钦佩这里的妇女的劳动好。仫佬族妇女同全省僮族、汉族妇女一样,也是劳动能手。在田地里,在马路上,在深山中,你随时都能看到头上包着白布或剪了发、赤着脚卷起裤腿的仫佬族妇女在犁田、耙田、育秧、打柴或挑担。据调查,农业社的妇女劳动力一般比男的多,每个农业社都有一个或几个妇女社干部。凤梧乡副乡长兼农业社生产队长吴小妹,工作艰苦负责。全社六个生产队去年的平均产量四百五十斤,她领导的生产队平均产量高到四百九十斤,因此被评为全县唯一的特等劳动模范。
仫佬族妇女不仅劳动好,学习也特别积极,又善于歌唱,现在大部分成年妇女都参加夜校读书。她们每人除一本习字课本外,还有一本自编自唱的山歌。章罗乡青年妇女罗玉美,自编的山歌据说三天三夜都唱不完。我随手翻了一下她拿出的山歌本子,其中用“随口答”形式编成的歌词,有“走坡”时男女对唱的情歌,有歌颂毛主席、高级社的山歌;用“古条”形式编成的山歌,全是历史神话故事。因为全县数她的山歌唱的好,所以获得全省文艺会演三等奖。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