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2阅读
  • 0回复

一个艰苦奋斗的小工厂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7-03-29
第2版()
专栏:

  一个艰苦奋斗的小工厂
  思原
在江苏省南通市一条偏僻的小巷里有一座不怎惹人注目的小厂。走进大门,就会看到一个狭长的院落,迎面是一个只能容纳四张办公桌的小小的办公室;办公室左侧一排平房和后面一座三间中式楼房就是车间。整个工厂看来是很侷促的。但是,当我访问了这个厂以后,却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1953年初,南通市民政局为了帮助一些生活有困难的烈军属和社会上的困难户解决生活和工作问题,筹备了几个生产工场,其中一个织袜工场就是今天群力针织厂的前身。当时政府对这个工场只投资八千元,三十来个女工大部分是家庭妇女,根本不懂技术。在这样的条件下办厂,毫无疑问,困难是很多的。但是,他们为了感谢政府为他们开辟了道路,决心艰苦奋斗地干下去。没有厂房,大家就在一座破庙里把机器安下来,没有凳子,大家就从家里带凳子来,当时,由于工人技术生疏,产品质量低,产量少,创办第一年就亏蚀了一千多元,有些工人所得工资连伙食费都不够付。直到第二年,生产情况才有好转。
开始,工厂管理人员只有三个人,后来,业务有了发展,增加到五个人。人虽少,可是由于大家做到了明确分工、包干负责、深入车间、打成一片,却把工厂管理得很好。他们的实际工作都是一身兼数职。厂长是总揽全厂掌握生产计划的领导人,内外事务以外还兼管人事工作;会计管的是财务、成本和物资供应;计划统计员除了编制计划,还负责车间生产纪录、产品配色计划和劳动工资工作;保管员不仅保管物资,从内到外的原料、半制品和制成品的收付都要负责;至于事务员不用说,简直就是“不管部”大臣兼任着伙食上的事务长。由于兼职多,每个人都是很忙的,白天工作做不完,就晚上加班做。
在工作忙闲不均的时候,闲一些的同志就主动去帮助工作忙的同志,像十九岁的计划统计员冯印庆(最近已离厂服兵役),是从工人中提拔起来的,全厂六道工序连修理机器他都能来一手,所以他工作稍有闲暇,常常钻到缺人手的工序上去帮忙。苏毓麟虽是会计,可是办公室的清洁卫生如扫地、倒痰盂等杂务,常常是他做的,因为群力厂从创办至今四年来,从来没有一个勤杂人员。车间主任刘兴隆也是个身兼数职而且还不脱离生产的人员,他的职务是车间主任兼技术员。以前厂里的机器,凡是配零件,改装都要送机器厂去修理,费用大,时间长,刘兴隆瞧瞧不合算,建议行政上添办了工具,自己搞修配,每月可以节约修理费四、五十元,于是他又兼任了修机匠。
在勤俭风气的影响下,工人中间增产节约的观念也比较强。许多袜厂在袜筒织成以后,口子上留下了一圈杼线,在缝接袜头时都抽去丢弃的,群力厂的工人们却在机器上加装了一个零件,在缝接时把这圈杼线积累起来用到织袜统的里层上去,这样,一年可以节省二十包线,价值七百元。在烘烫这道工序上,他们也有新的改进。烘袜炉子的底,原先是平的,他们改进了一下,把那底改成为向上斜升的,使热气集中到上层去,袜既容易烘好,又节省了煤。类似这样的事例是很多的。
群力针织厂的干部和工人,就这样克勤克俭地珍惜一点一滴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使工厂慢慢地发展起来。四年来尽管工厂的外貌没有什么改变,可是职工人数已由当初三十人增加到八十八人,织机由二十台增加到五十七台,袜子产量由当初年产一千九百多打发展到年产一万七千多打,1957年的预计任务是两万四千打。工厂的利润1954年是一千元,1956年就增加到五千元了;几年来已经上缴了近万元。为了适应1957年更加扩大了的市场需要,他们正在计划改装一部分电动机器,提高生产效率,增加产量。可是,对非生产开支,他们却仍坚持了节约的原则。
当我在???的织机声中离开这家小小工厂的时候,我深深地被他们那种勤俭朴实的精神所感动。我想:如果所有的工厂能够像这个厂一样,那末,该能为国家创造多少财富啊!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