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阅读
  • 0回复

建设黎族山村的复员军人们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7-04-07
第4版()
专栏:

建设黎族山村的复员军人们
徐学增
海南岛五指山区的昌化江右岸,有一片油绿的水稻。附近十几个小小的山村,被稻田包围着,显得格外秀丽。这里是著名的南流乡先锋农业生产合作社的花园。这个社1956年获得了大丰收,比1955年增产154%,全社95%以上的农户增加了收入。
提起这个农业生产合作社的成就,人们总是把它跟社里的复员建设军人们联系到一起。
先锋农业生产合作社是在1956年春节期间,由当地二百零九户黎族、苗族农民组成的一个高级社,社员中有十几个黎族复员建设军人。他们复员的时间有先有后,但是每个人都是抱着一个同样的决心回来的——将这个落后的山区变为幸福的社会主义山区。
生活在这些山村的少数民族,过去耕田没有犁耙,用牛踩:割稻没有镰刀,用手拔;种庄稼不施肥、不浇水、不锄草。男人不准割稻、插秧,女人不准犁田、担稻。他们播种要选择“吉日”,还有许多不下田的“忌日”。原来也没有种水稻的习惯。并且称早稻米为“鬼米”。说是人吃了会得重病。在部队里受了党多年教养的复员军人们回到家乡以后,决心改变这种落后的状况。
现在社里的生产队长、团支部书记王国良,在1952年复员回乡不久,就发动人们种早稻。当时大家都不肯种,他就组织村里的几个复员军人和青年积极分子带头种了十几亩。早稻长得很好。收割的时候,老人们都不让将这些稻谷挑回家,怕给村里惹来祸。有一天,王国良用早稻米做了一锅饭,全村的人都不敢吃,只是他们几个复员军人和年青人饱餐了一顿。第二天,许多老人都跑来打听夜里有没有死人,一看吃了早稻米的人都很好,又悄悄地回家了。
从此,人们再不相信早稻会惹祸了。到了1954年,村里许多人都不声不响地种起早稻来。
就是在这一年,共产党员王明华也从部队里复员回来了,他带回来几本关于发展山区农业生产的书。在这些山村里,许多人过去是从小到老看不到书的,王明华有了空就拿出书来看,有的人见了都奇怪。王明华向大家宣传,说书本上有建设山村的经验,要很好地向先进地区学习,有些人听了,也只是半信半疑地点点头。
王明华回家不久,就被选为村里的党支部副书记。他知道要提高产量就得兴修水利,就召集村里的党、团员开会。党、团员大部分是复员军人,听他一说都表示同意,然后又普遍向群众进行宣传。老乡们听的时候满口应承,但是一转身就又跑到山上打鹿去了。他们认为修一天水渠一无所得,不如到山上打一只鹿回来就可以卖钱。王明华只好组织了几个复员军人晚上跑到山上去开水渠。他们几个人干了一夜,把水引过一些来,就近灌溉了一块田。第二天,他们发动老乡们去参观。大家一看王明华没费多大劲把水引来了,便提高了开渠修坝的信心。有的黎族老人暗地里对知己的人说:“明华走的多,见的广,挖渠一定有好处,不然他也不会干。”
王明华把群众动员起来了,便带领大家上了山。他把人员分成几个组,把工地切成几段,交给各个组分工包干。每一组分配上一个复员军人,在里面进行宣传鼓动工作,开展劳动竞赛。这样大家干活的情绪很高,一星期时间就挖通了渠道,修上了水闸,能够灌溉六百多亩田。到1954年底,他们全村的耕地大都变成了水田。历来不种水稻的习惯,就这样被这些黎族复员军人带头改变了。
接着,复员军人们就在村里积极组织互助组,使农民走上了互助合作的道路。他们带头下田插秧,打破了过去“男人不插秧”的旧规。群众不重视积肥,复员军人们也到处宣传,领导大家修厕所、挖粪坑、堆草肥。施肥的时候,他们又遇到了困难。许多人说过去没施肥一样长,施了肥会烧死庄稼。王明华、王国良等人便选择了一块田试验给群众看。他们将这块田的一半施上绿肥和牛粪,另一半什么肥料也不施。结果施肥的这半边田,稻苗粗壮,稻穗肥大。当初最反对施肥的黎族老人,见了也不说话了。
复员军人们领导大家所进行的种种技术改革,给这些山村成立农业生产合作社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建社之后,许多社员拿不出生产基金,复员军人就把自己的复员费全部拿出来办社。为了继续改进生产技术,减少社里的开支,复员军人们还带头想办法,给社里制造了许多农具。他们用木头和废铁仿造了二十把中耕器,还在别人的帮助下做了十九架风谷机和四十八个打谷桶。在做风谷机的时候,他们没有图样,自己又设计不出,便派人爬山越岭去四十里外的粮食局参观学习。参观回来做了第一架风谷机没有风,不好用,他们又去粮食局观摩,第二次才试制成功了。
农业合作化了,随着而来的是需要文化。社员大都不识字,当时没办法用文字记工分,只好使用竹签记工。党支部研究了这个问题之后,王国良便领导青年团员每村办了一个民校,组织社员晚上去学习。复员军人们在群众中威信很高,他们一号召学习,五十岁以内的群众都纷纷到学校来了,其中有40%是妇女。王国良、王打保等人担任了夜校的教员。当时没有钱买灯油,他们就用松枝点起来照明。教员们在教学中运用了部队里文化学习的经验,大家进步很快。现在许多人认识了三、四百字,有的能够写普通信了。通过夜校,他们训练了二十三个记工员,其中有六个黎族姑娘。另外还培养了三个后备会计,里面也有一个女的。不久前记工用的竹签子,现在也改换成一本本漂亮的记工簿了。
先锋农业社的面貌完全改观了。一年来社里添置了五部双轮双铧犁、六部新式步犁、八十二把中耕器、十一辆牛车,还有许多其他比较新式的农具。社里新建了脱谷房、谷仓等。社里一百多女社员学会了犁田,改变了过去“女不犁”的习惯。去年又扩大了种植早稻的面积五百多亩,每亩施肥二千多斤,每块稻田都进行了三次中耕除草,再也没有人讲究“忌日”了。社里还出现了许多劳动模范和先进生产者,最近获得广东省一等奖的劳动模范王那响,就是其中的一个。
先锋农业生产合作社建社第一年就获得丰收。去年社里平均每人分到了八百多斤粮,另外还有一部分现金,入社农户除少数户增加收入在百元以下,大部分户增加收入三、四百元。现在不但家家每天都能吃到三餐干饭,而且许多户有余粮出卖,社员们都有钱买油盐酱菜等副食品。半年来,全社家家添新衣,共计买了八百多件,平均每人都有两套新衣服。去年冬天许多人买了被子和蚊帐,光绒毡就新添了六十六床,御寒的冬衣买了四十四件,这是从来没有的事情。许多社员脚上穿上了球鞋,晚上走路手里还拿着手电筒哩。姑娘们也买了新裙子。
五指山下这个少数民族农业社的社员们,早在昌化江右岸展开了1957年的春耕生产,大家都满怀信心地要使今年的生产比1956年再增产50%。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