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4阅读
  • 0回复

生活处处是友情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7-04-07
第5版()
专栏:华涉通讯

生活处处是友情
生活在波兰,常常同波兰朋友接触,使我经常感到浴身在温暖的友情当中。
一个中国人在波兰,不论走到哪里,会碰到各式各样的问题要你答复。“中国地方有多大?”“中国有些什么山,什么河?山有多高,河有多长?”“中国有些什么树,什么花,什么草?”“中国文字有多少字?”“中国人为什么爱吃大米?”“中国人为什么都是黑头发,黑眼珠?”……两年前的夏天,我在波兰文化古城克拉科夫的公园里,就被一群少先队员用这样一连串的问题包围住了。对新中国的向往和爱慕使他们对问题的答案永远感到不满足。1953年7月我到波罗的海港口革但斯克访问的时候,也遇到了同样的情况。那时,一队在海滨旅行的波兰小学生拉我到轮船上参加他们的联欢会。谁知一上船去就是:“唱一支中国歌吧!”“讲一个中国革命故事吧!”“再讲一个吧!”“告诉我,你看见过毛泽东吗?”小朋友们的要求简直没有个完。结果我不得不取消了当天原订的访问计划,一直在船上同他们度过了大半天。
是不是因为孩子们会好奇才有这么多的问题呢?不,对新中国的关心,想要更多地了解新中国的愿望,是普遍存在的。“到中国去看看”,这成了许许多多波兰朋友的毕生愿望之一。这样说决不是夸大。去年11月我访问华沙大学中文系的时候,那里的学生回答我的问题说,希望到中国去是他们研究中文的重要目的之一;他们还一再声明:这是“大家的共同愿望”。凡是我所接触到的波兰朋友,也都不约而同地表示过这样的愿望。同样,他们也常常使我陷入问题的“进攻”里。华沙的许多知识分子还常常问我:“为什么你们不在华沙设立文化站?”“为什么不把中国古典文学作品——诗歌、童话、寓言等等译成外文在华沙出售?”至于到过中国的波兰朋友,简直更是言必谈中国了。一次,华沙文化科学宫的负责人巴尔塞夫斯基同志就在我去参观的时候,对我打开了话匣子,大谈中国见闻。他说,他不管见谁都要谈谈中国,“不谈就闷的慌。”
中国人刚学会讲几句波兰话,就会使得波兰朋友感到十分喜悦和激动。今年1月间,我随同周恩来总理率领的中国政府代表团到罗兹市一个纺织厂参观时,曾经请求一位老年女工替我摇给华沙的长途电话。她一听我说了两句波兰话,就毫不掩饰她的激动,颤着声音对我说:“我一看到你们跑这么远到我们波兰来,而且在六万万中国人当中竟有人会讲我们波兰话,我真是太高兴了,我的朋友!”她久久地紧握我的双手不放。
在波兰生活了几年,我还得出一条小小的经验:每逢休息日到公园去散步时,不要忘记带点中国邮票、画片、或甚至是香烟盒、火柴盒之类的小物件,免得使碰到的波兰小朋友们失望。那次在克拉科夫的公园里,我随身带了一百多张中国邮票(波兰语叫兹纳契基),不一会便分发一光。没有分到的小朋友们那种失望的神情是令人难忘的。那次我同这些孩子们告别时,给他们每个人用中文写了一句“中波友谊永远发展!”他们才高高兴兴地走了。
如果不是邮票而是一枚毛泽东纪念章,那么它所引起的激动就更是难以形容了。前年6月,彭德怀副总理率领中国政府代表团在波兰大工业中心卡托维兹市的少年宫参观时,两个七、八岁的波兰女孩从始至终跟着代表团一直走了两个多小时。最后她们才表明自己的愿望:要一枚毛泽东纪念章。当客人把两枚纪念章分别戴在她们胸前以后,这两个天真的小朋友就欢欣雀跃地高喊起来:“毛泽东,毛泽东!我身边有了个毛泽东!”1954年7月,中国文化代表团在波兰南部著名风景区萨科巴尼参观的时候,曾经访问了附近波罗宁村的列宁纪念馆(十月革命前,列宁曾在此地工作过)。在同当地居民接触当中,代表团一位同志把一枚毛泽东纪念章送给了一个黄发小姑娘。当小姑娘敬礼致谢时,站在她身后的老祖母却摸出手帕擦起眼泪来了。沉默了一会儿,老祖母弯下身去对孙女说:“记住,这是从地球那一边来的中国叔叔送给你的!这是最珍贵的纪念啊!”
为什么波兰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友谊这么深厚呢?那个老矿工拉曹夫斯基说得好:“在我们的城市里,大街上,电车上,到处都常常可以看到中国学生。你看,社会主义事业和共同的理想把我们这些黄头发、黑头发、天南海北的人们都联结在一起了!”在我那次从革但斯克同波兰小朋友在海上联欢以后回华沙的路上,那位年近七旬、曾经在中国侨居过的老汽车司机对我说:
“看见吗?波兰人和中国人是很容易交上朋友的。要知道,中国和波兰在近代历史上都曾经是被压迫的民族啊!”老司机的话使我记起了鲁迅先生早年特别重视向中国读者介绍东欧各民族文学作品这件事。鲁迅先生有着这样的见解:因为同是被压迫民族(指解放前的中国和东欧各国民族),有着共同的感情和声音。我想,这该正是中波人民友谊的历史根源之一吧!
新华社记者 谢文清(附图片)
中国艺术团的团员们同波兰海军歌舞团一起联欢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