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7阅读
  • 0回复

莱比锡的书店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7-04-08
第4版()
专栏:

莱比锡的书店
赵玮蕻
民主德国出版的书都印得极为精美而定价却很便宜。这跟西德成了一个鲜明的对照。西德的书虽然也印得漂亮,可是贵得很,一般人平日很少买它们。至于内容我们更不必去说它了。民主德国一本新书一出版,不久就卖光了。比如,各书店中经常有一套“人民丛书”的新书出版,每本只有二点八五马克,销路极好。这套书由专家设计封面,版式也一律,每本都外加封套,印得漂亮而朴素。丛书内容包括世界古今名著,最近出版或再版的有高尔基的“母亲”、德国古典作家莱辛的“戏剧选集”、席勒的“青年时代剧作选”、魏纳特的“诗集”、沃尔夫的“戏剧集”、雨果的“1803年”、贝歇尔的“别离集”等等。德国还有很多套丛书都以价廉物美为特点,因此这些优秀作品得以散布到广大的读者中间去。书店里也时常有古典或近代作品的豪华本出现。这些豪华本有全集,专集,选集,也有单行本。如去年出版,今年又再版的十二卷的“托马斯曼全集”、六卷本“海涅全集”,“豪夫特曼戏剧集”和“散文集”,海涅的“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贝歇尔的“我的美丽的祖国”等。这些书印得相当考究,从版式、字体到装帧、插图,无一不是科学和艺术的最美的结晶。我觉得在这方面实在值得我们中国的出版界注意学习。一个人能在工作繁忙之余,拿起一本从内容到形式都很优美的书,不但要读它,而且首先是抚摸它,欣赏它的艺术的制作,这是一件多么愉快的事呵!德国作家豪夫特曼说过:“今天的书籍——明天的事业”。书籍永远是我们人民生活中不可缺的精神食粮。这些食粮的包装不应该老是灰沉沉的,或者千篇一律的令人生厌。“名厨制佳肴,未食先生津”——这是我几次徘徊在莱比锡书店里的时候心中所浮起的感想。
谈到民主德国大量出版了古典名著的精装本时,我不禁想起去年在英文的双周刊“民主德国导报”上所载的一则“趣闻”。去年5月间,有一个西柏林的美国女记者,在英国出版了一本关于世界各国出版现状的书,其中说东德禁止了海涅作品的出版。这位女记者正像那些西欧的谣言家一样,睁着眼睛说瞎话,抹杀事实之外,还深藏着政治阴谋!我自己三年来在这里就买到了海涅全集三种不同的新版本,民主德国的人民正以浓烈的兴趣来读海涅的作品。他的作品以及有关他的书正在大量出版着。也只有在民主德国,海涅才能重见天日,而赋以前所未曾有的光荣!但在法西斯德国时代连海涅的名字都给埋没了,他的流传遐迩的歌谣也给剥夺了出版权!
在莱比锡的书店里,人们放眼便见成排成排的德国的以及世界各国的古典名著,这些名著以新的华美的姿态出现在这个新的书的世界里:雪莱格尔译的三大卷“莎士比亚全集”、屠格涅夫全集、雪托姆全集……法国斯丹达尔等人的作品在我们国内译出的还只有一两种,在这里却已有了十种版本。就拿1952年年初到1954年9月之间文艺书籍出版的统计来说,民主德国就出了一百零九种全集和专集。共印了三百七十万卷。其中歌德的作品就印了一百四十五万册,引起德国公众的普遍赞美。
莱比锡城每当华灯初上,街头尽是刚下班或散步的人,成群的男女大学生在市中心广场上边说边笑。这会儿我走过当年歌德在莱比锡大学读书时常来的酒店。那儿现在竖立着巨大的紫铜的“浮士德和魔鬼”的塑像。就在这附近,一家书店的玻璃橱窗里闪烁着粉红色的光彩,霓红灯射出这么一行字:“书籍是为和平而斗争的犀利的武器”。我停立在橱窗前面,我的心又被那些五彩缤纷的新书迷住了。这是一间卖书又卖画的铺子。右边的橱窗中还陈列着十三大本世界艺术史,是二十世纪初莱比锡的版本。窗里上左角白色木板上斜钉着“沈田池画集”,陪衬着几张中国的窗花。书和画交辉着,仿佛在悄语着和平生活的欢乐,也仿佛在期待着黄昏时分的来客……我的心一动,就轻轻地推门走进去了。
1957年2月25日于莱比锡
(完)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