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9阅读
  • 0回复

一部对旧社会的控诉书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7-04-10
第8版()
专栏:

一部对旧社会的控诉书
丘扬
巴金先生在“家”这部影片的片头上写下了一句题词:“我向一个垂死的制度叫出‘我控诉’。”这部影片确是对旧社会的黑暗的有力的控诉书。
巴金先生原作中的那种反封建的激情,影片基本上把握住了。巴金的“家”能够强烈地震撼着我们的心灵,不独是因为它展示了一幅旧制度崩溃前夕的真实画面;更重要的在于它突现了处在那种黑暗情景中的青年一代要求自由、要求解放的强烈愿望和斗争。尽管这种斗争带有一定程度的自发的色彩,但,这种斗争和广泛的有组织的群众斗争是契合的,因而有着极现实的政治意义。
影片提供给代表着这种叛逆力量的人物觉慧以相当多的场面:不单描写了他和鸣凤的爱情生活,也描写了他在学校中参预斗争的政治生活;不独描写了他在爱情中的欢乐、不幸和悲痛,也借此突现了他在政治生活中的坚定和勇敢;而在描写他的勇敢和热情的同时,也显示出了这个带有一些天真幻想的民主主义知识分子的有特色的精神面貌(比如,觉慧和鸣凤在梅林中那一大段热情奔放的对话,就集中地表现了这一特点),从而带给人们以鲜明的真实的时代感觉。
与之对照,影片也相应地把代表封建恶势力的冯乐山着力地勾抹了几笔。尽管影片在对这个人物的处理上,还没有十分突出他性格中冷酷阴沉的方面,但也并没有把他处理成为一个小丑。他的形象基本上是真实的,可信的。这样一来,也才使得双方的壁垒分明,赋予原作所描绘的反封建斗争以具体的内容。
至于对于以高老太爷为首的高氏一门长辈们的刻划,影片则嫌不足。我们自然看到了影片中某些很聪明的、别具匠心的细节处理,比如高老太爷的出现,便是通过在神主前拈阄卜婚这个场面,颇不平凡地介绍这个人物的。然而,影片对于他早已觉察出了这家是在走下坡路,而用尽力气想维持住这家所作的努力(最后允许觉民退婚,算不得开明,只是一种无可奈何有所企图的让步),刻划的都还不够深刻。如果能把高老太爷这个人物刻划得更深刻些,再辅之以克明、克安、克定等的愚昧无知与自甘堕落,则“家”的由其内部所产生的灭亡的必然性等,也许会显示得更清楚和更具体些吧。
影片所介绍的高家的环境,也显得过分整齐严肃了些。一个只靠着最后的一个不甚可靠的偶像在维系着的,内部有叛逆的家,难道不应多少有点衰败甚至阴暗的氛围吗?
当然也应当估计到实际的困难。把一部数十万言的人物关系复杂的巨著,集中在只放映两小时的电影中自然不是件简单的事情。精通戏剧规律的曹禺同志,在他的以同一作品改编的同名剧本中,有根据、有发展地把觉新、瑞珏和梅芬的可感的爱情关系做为针线,联缀起了许多事件,那巧思和创造性的劳动自然值得尊重。影片未始没有接受这个影响。瑞珏和梅芬这两个被旧社会埋葬了的、懂得真挚的爱情的善良的女性以及她们之间可悯和可敬的关系,在影片中也得到了反映,但瑞珏和梅芬的掬诚相见的场面,总觉得发挥的不够充分。也许是先入之见作祟,看完了话剧“家”之后,看到影片这一段时,便觉得不够味了。问题还不在于浓淡,如果把觉慧战斗的线索做骨干,同时也不放松这三个人物可悯关系的描绘的话,那么,血肉自会丰满些,感人程度也许会更为加强些。
尽管有这些缺点,我还是觉得影片的处理是有特点的。前面已经提过,影片所把握的主要方面是对头的,是符合于巴金先生在片头上写的题词的精神的。(附图片)
“家”中的一个镜头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