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2阅读
  • 0回复

一项课题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7-04-11
第2版()
专栏:

一项课题
詹永春
前些日子,沈阳矿山机器厂里传播着一项捷报:煤气发生炉的课题研究成功了。一台煤气发生炉所发出的煤气可以供应五万户六口之家做饭。这是多么重大的收获啊!
煤气发生炉这种产品,在沈阳矿山机器厂和太原重型机器厂两个厂同时生产。产品同一规格,但沈阳的产品成本却比太原的要高一万零八百元。于是改进煤气发生炉的题目就成为矿山机器厂十几个工程技术人员进行研究的一项课题了。
研究工作几乎像是从头开始的。他们先请设计师把煤气发生炉的每个部件的功用、性能详细讲解。每个人对它都了解后,对原设计、工艺逐项进行了审查。在审查时,他们发现有二百项左右的地方需要改进。为了使自己的意见有根有据,每个人都查了参考书,并且开始了讨论。经过二十多天的争辩,提出了改进方案。然后把这个方案又交给全厂的有关科室和车间去讨论。在科室和车间讨论中,对其中二十二项修改方案有不同意见,双方争持不下。为统一双方意见,全厂又举行了技术答辩会。会上,又经过一天的争论,修改方案只剩下一项还没有找到结论。
剩下这一项是修改一个小塞子设计的问题。提修改方案的人坚持:“那是娶媳妇打堂锣,配带。”原设计师不同意,他说:“这是苏联图纸,人家积累了三十多年的经验,哪能有废物呢?”但是人们问他到底起什么作用?他说:“大概是防爆炸的!”他的回答不能使人满意。人们说:“它那么小,又不在放气的地方,能防什么爆炸?”又问他到底为什么?他说:“我也不知道!”虽然这种产品已生产了三年多,但没有一个人能说出其所以然,所以争论来争论去意见没法统一。怎么办呢?他们研究了以后分别去访问生产工人和使用的工人。终于从用户的嘴里知道了。原来,它既不是防爆的,也不是“配带”,而是检查一个部件是否有灰尘用的。
就这样,煤气发生炉的改进,经过一个月的研究,完成了。在设计上修改了一百零九项,在工艺方面也修改了一百多项。按着改进的样子生产,每一台成本可降低一万四千四百七十八元,节省钢材八百二十七公斤,煤一万八千四百公斤,总共全年可节约四十五万余元。
煤气发生炉只不过是已实现的二十二项课题里的一项。像这样集中工程技术人员与工人智慧的事也表现在“用盐水代替油冷却模子”的研究里。在锻造时,工厂一向用油来冷却模子,一年就得消耗四吨多油。用油,不但模子寿命短,费工具钢,而且油一沾火就会起黑烟,呛得工人带着口罩还抗不住。听说苏联不用油而是用盐水,这样课题就提出来了。在这以前——1955年,这个厂就有一位技术员进行过研究。这位技术员过去是大学生,因为自命不凡,不和人们商量,凭自己“有理论”就单枪匹马的研究,终于半途而废。在选课题时,中等技术学校毕业的青年技术员陶财盛大胆地选了这个课题。当时有人说这是“初生牛犊不怕虎”。他虽然没有学过锻造,但是他不单干,和二十五年工龄的工人出身的技师王子兴合作研究,还取得了车间十二名工人的协助,只一个月时间,在盐水里又加一种原料,这个研究就宣告成功了。每年可节约三吨做模子的工具钢(因为模子寿命能延长)和四吨油,一年可节约十一万元,而且工人也可以再不受油烟子呛。
当你一走进二车间,你的眼睛就会被那些奇形怪状的机器所吸引。谁能想到一台不过一丈五尺左右长的车床,能车两丈五尺长的大活儿呢?谁能想到小小的牛头刨能够刨直径六尺多的大活儿呢?谁又能想到十呎车床也能代替卧式车床干活呢……?但是这一切都是真实的。去年第四季度以前,那时候,由于大设备不足,像这样大的活儿全都得拿到厂外加工,不但造成成本高而自己的已有小设备还得干闲。从去年四季度这个关键问题被列为课题后,由于技术人员的研究,增添些附属设备,小机器也就能干大活儿了。
不能不说明,无论是改进煤气发生炉的人,或是用机床干大活的人,也都是普通的技术人员。梅礼和今年只二十一岁,去年9月才来到这个厂的铸造车间当见习技术员。正是他来到工厂的时候,工厂正在开展向科学进军工作。一天,他在厂房外看见一台破机器被风吹雨淋,满身铁锈。梅礼和一打听,原来这台机器是早在一年前老技师赵春田设计出来的。用它代替繁重的体力操作。但是,赵春田没研究成就“退休”了。面对着这台机器,他思想乱翻腾:“难道老技师的理想真正不能变成现实吗?难道科学的高峰我们就不能攀登吗?”他勇敢地选了这个课题——用离心机浇注代替体力操作。他学习了“机械译丛”“金属工艺学”等许多技术书籍,又仔细观察工人的操作,设计出一个草图来。可是经技术组审查后,却认为不行。梅礼和初战失利,心里很苦恼,但他没有退缩,经过三个多月的研究,到底还是成功了。
最近,一种“半导体整流器”又试验成功了。这个厂子过去因为没有直流电,有好几项生产关键不能得到解决。买直流电发电机又买不到,只听说利用半导体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半导体可不比改进煤气发生炉,可以找书,可以向工人请教,但这种世界上最新技术谁见过呢!工厂的设备不但简陋,研究人员也不过只是一名助理工程师和三名青年技术员。第一次,第二次试验全失败了。两次挫折,使女技术员李淑媛和工人吴学春有点动摇。副厂长兼总工程师支秉渊一面给他们讲了些半导体知识,一面激励他们坚持下去。他们也表示:“不管科学高峰多么高,我们也要攀上去!不管科学堡垒多么坚固,我们也要攻下来!”就这样,试验、失败、总结后又试验,前后试验了九次,到底把半导体整流器制造成功了。它的成功,可以解决九个过去不能解决的生产关键。
矿山机器厂现在已经实现了二十二项研究成功的课题,其中六项就能为国家节约一百二十余万元。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