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7阅读
  • 0回复

写于前进歌舞团演出之后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7-04-11
第8版()
专栏:

写于前进歌舞团演出之后
其庄
看了前进歌舞团的演出,我觉得从整个演出看来,演员艺术水平不错,阵容也很整齐。它们有强烈的生活气息和浓厚的地方色彩;作为一个地方的部队歌舞团,这一点是很重要的。
他们的节目给人以风格健朗、朴质和亲切的印象。对于作品内容的表达,并没有依靠过多的、不必要的动作表情来帮助完成。所有的歌唱节目字字清楚,句句入耳,真是难能可贵。
在所有的合唱节目中,女声小合唱“送郎参加抗日军”和“娶了媳妇忘了娘”饶有风趣,逗人喜爱;歌中的幽默表现也无别扭之感。混声合唱中的男低音部稍嫌单薄,例如歌唱“骑兵巡逻队”,就有不足之感。“红红火火唱山歌”曲调优美,尤以女声唱得娓娓动听,感人至深。女中音李惠所唱的三首东北民歌富于表现力,吐字圆真,亲切非常,颇能抓住人心;唯音色有些暗淡,动作表情也流于浮面。男低音独唱者顾威的技巧修养有火候,但感情还不够深刻;“天下黄河十八湾”一曲本不易表现,因此还需在力度变化上下点功夫。
比起音乐节目来,我以为舞蹈方面的成就似更突出些。
依我这个外行看来,一个舞蹈艺术作品,首要的关键在于创作者的构思是否新颖,在于作者是否善于巧妙地安排情节。缺乏这个,纵有技巧卓越的演员也无所依据,难以发挥。如“应征的那天”、“第一次站岗之前”、“长白山巡逻兵”等,都能看出这个特点。我特别喜爱“第一次站岗之前”,它的情节极为简单,但表现了创作者的聪颖才智。表演者仅仅两人。一个新入伍的年青战士怀着兴奋的心情,在站岗之前,对着镜子,反复地整饬服装仪容;其表情既认真又调皮。最有意思的是所谓镜子不过是一个空洞洞的大框子,并没有什么玻璃。战士走向镜子,台左出来一个同样装束的战士,面对前者,模仿他的动作表情:擦镜、整冠、做鬼脸,都做得唯妙唯肖。照镜者离去,镜中之人亦离去,如此者再三。节目虽短,却很动人。可惜伴奏乐曲节奏感不强,未能相得益彰。又如“应征的那天”,描写农村妇女送爱人当兵,题材原也平常,但其中穿插了一段有趣的情节,看来就显得生动,也颇有趣味。一对年老夫妇,争着送两个儿子去应征,老太婆怕小儿子人小体轻,就在他身上藏上些水烟袋、秤铊之类物件,结果过磅时被揭穿,成为笑话。我觉得这个节目中:让两口子于过磅之后在群众面前扭一段秧歌,似嫌牵强;同时,农村妇女皆着古装长裙,于情理不合,也与其他人物服装相矛盾。再如“长白山巡逻兵”,故事性较强,情节紧张,扣人心弦。明显地看得出来它在表演上吸收了中国戏曲武场的手法,也吸收了苏联表现部队生活的舞蹈的特点;但还不够融合,节奏变化也不明显。倒是伴奏音乐帮了大忙。另外一个古典舞蹈“桃林相会”充满诗情画意,男女主角的表演也很生动,女的形象似乎更美些。
龙是中国人民理想的产物,是吉祥、勇敢的化身,年年元宵佳节,农村城市无不舞耍龙灯。前进歌舞团把这种在广场演出的民间舞蹈“龙灯”搬上舞台,是有自己的创造的。
俗话说:好花还得绿叶扶。所以最后我想谈一谈乐队。它基本上是令人满意的。“长白山巡逻兵”和“桃林相会”的音乐各有特色,音响效果很能烘托舞蹈表演。近来关于舞蹈艺术乐队运用的问题“孰中孰西”,争论不休。我以为应以节目的内容和体裁为依据。这次前进歌舞团的乐队,有时全用民族的,有时全用西洋的,有时中西合用,但都能达到它的目的,取得良好的效果。(附图片)
“应征的那天”(舞蹈剧) 白世藻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