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9阅读
  • 0回复

“路遥知马力”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7-04-12
第8版()
专栏:

“路遥知马力”
南山
有些搞创作的朋友苦恼地告诉我,他们有许多东西要写,但某些领导同志却找出各种各样缺乏理由的理由不批准他们的创作假,或对他们的生活不加任何照顾,使他们无法申请创作假。而另外一些已蒙批准创作假正在创作的朋友也苦恼地告诉我,他们在短短的三、四个月里,除了要写一、二十万字的中篇或长篇之外,还必须写出一两个准能发表的短篇。因为在他们的背后,有好多双眼睛紧盯着:“给你几个月时间试试看,不信你就能拿出什么作品来!”
这使我想起巴尔扎克第一天跨上艰难的文学道路的情形。那是1819年春天的某一天,这个还只有二十岁的未来的大文豪,突然从律师事务所的凳子上跳将起来,推开摊在桌子上的尘封的案卷,向他那爱财如命的父母宣布:他再也不当律师而要去当作家了!经过好多天的争论之后,无法说服儿子的父亲只好和他订立了一份奇怪的合同,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就是批准他的创作假了。期限是两年;如果两年期满,他还不能成为著名的作家,那就要撤销给他仅够维持最低生活水准的费用,叫他重新回到他那律师事务所的凳子上去(详见司蒂芬·支魏格作“巴尔扎克传”)。
于是,在这两年中,巴尔扎克如疯如狂地写作了,但结果只写出了一个失败的剧本。不过他没有回去当律师;他不能不为自己未来伟大的事业费尽心机去挣钱了。
想一想吧,即使像巴尔扎克这样的天才,如果没有创作所必需的客观条件,如果不批准他的创作假,那他大概也只好老死在律师事务所的凳子上;而就是批准他的创作假,他也不能保证一下子就写得出成功的作品。这并没有什么奇怪,因为创作毕竟是一种极其复杂的精神劳动。记得一位举世闻名的老作家曾经说过,当他写了几十年的小说之后,每次提笔还像几十年以前第一次提笔写作时一样感到困难,甚至感到更大的困难。
那末,我们现在某些单位的领导同志为何还要仿效巴尔扎克父母的那种做法,而且在“器量”上还好像不及他们呢?是不是因为那些申请创作假的作者比当年的巴尔扎克还要“狂妄”?是不是因为在几个月之内写不出能够发表的作品就值得给予“精神压力”呢?据我所知,那些申请创作假的朋友的确比当年的巴尔扎克“识相”得多,要不是有相当的把握,他们是不敢“挺而走险”的;而那些正在度创作假的朋友,其劳动态度的如疯如狂简直不下于当年的巴尔扎克。如果他们写出来的作品不幸而失败了,我以为是成功的开始。
可是,这种在不正常的气氛中不得不急于求成的做法,对于真想探索人生、探索艺术的严肃的作者是何等痛苦!对于繁荣文学到底有多少好处?我看是值得深思的。
我国有一句非常明智的俗语,叫做“路遥知马力”。欲使中国文坛上驰骋着愈来愈多的千里马,我觉得某些领导同志应该放大胸怀,放远眼光,让更多的现在还不知道是不是千里马的马走上自己的道路;让他们更无拘无束地在长途上奔跑。不要这也不行,那也不行;不要把他们弄得过分的神经紧张!如果确有充分的理由不能让他们去奔跑,那自然也只好暂时缓一缓。
如果有什么冒充马的小毛驴之类乘机出来游荡一下,那是容易对付的,但这不在本文所说的范围之内。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