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6阅读
  • 0回复

比什么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7-04-16
第5版()
专栏:编后随笔

比什么
“农业社里的一个闲人”这篇通讯揭露了黄和昌这样一个工作人员,他背着追求个人名誉、地位的思想包袱来到乡下以后,就成了忙碌的农业合作社里的一个最稀奇的闲人。他用彻底的怠工来表示他对于上级的调动的不满,他不肯为农业社的工作动一动脑筋,出一点力量。好像如果不是这样,他就更“吃亏”、更“委屈”了。这样一个人,完全丧失了对于社会主义事业的责任感。
三国时代在曹操的统治机构中充当谋士的徐庶,终身未曾为曹操设一计。他“身在曹营而心在汉”,不肯违背自己的意志,为他所反对的人服务。这里且不评论徐庶的政治观点和行为正确与否,他总算有他自己的一番道理。但是,新会县的农村工作人员黄和昌下乡一年有余,而不肯为农业社的工作“设一计”,却很难说出什么道理来。他身在乡村而心在城镇。像他这种人,不论在乡村或者在城镇,所追求的唯一目标,只是个人的地位和物质享受。这种人“饱食终日”,对于人民的事业“无所用心”,但对于个人的私利却费了不少心机。比方,在“比”上就花了许多脑筋:比地位,比工资,比待遇。一切感慨、悲伤和“疾病”都由此而生。
背上极其沉重的思想包袱下乡、实行怠工渎职、在农业社里做闲人的人,在我们的农村工作人员中间,是个别的;但是,有这种思想的人决不止新会县的一个黄和昌。希望这些人能够翻然猛省,由群众所讨厌的闲人变成群众所欢迎的好干部。做到这一点的关键,在于抛弃个人的一些肮脏的、自私的大大小小的打算,把自己的命运同有着无限光明前途的五万万农民的命运联结在一起。
绝大多数农村工作同志,包括最近被派到基层的大批“下放干部”在内,都在积极地、刻苦地进行工作。但是,也还可以再想一想:我们已经做了的事情,同党和国家的要求比起来,同广大农民的发展生产、改善生活的愿望比起来,又怎么样?党的号召是:千方百计地争取大丰收。广大农民正在等待着我们帮助他们去寻更多的增产之“方”,找更多的增产之“计”,并且帮助他们去实现这些。许多同志虽不是农业社里的“闲人”,但是,在应该忙的时候,是不是全心全意地忙了,而且忙得是不是对头呢?在这方面,值得经常提醒自己,鞭策自己。如果要“比”,就来比赛看谁为争取大丰收设的计又多又好吧!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