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4阅读
  • 0回复

广西历史简况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7-04-21
第4版()
专栏:

广西历史简况
邓锐龄

关于僮族的来源,大致有两类说法:一类说僮是从外地迁入广西的,另一类说僮是广西当地的土著。近人徐松石以两广许多地名来源僮语,证明僮族是岭南土著,并指出是古越人的后代。罗香林根据地理分布推测古代的“西瓯”或部分“骆越”人是今天僮族的祖先。费孝通认为僮人自称“布越伊”,“越伊”是“于越”的对音,根据语言系统,推考僮族是古越族一支的后裔(注十三)。比较起来,后一类的说法是可以考虑采用的,但因为来源问题是少数民族历史上最复杂的问题,这类说法还要我们进一步研究证实。僮族可能是古代越族若干部落的后裔,远古以来就定居在岭南,几千年间种族混合、部落迁徙的过程已不可考,但僮族祖先有大部分人可能因和汉族杂居、互通婚姻的缘故,逐渐成为今广东、广西的汉人,而这种趋势几乎一直在进行着。
唐宋时聚居在广西西部的黄氏、侬氏部族也很可能属于僮族。从地域上看,黄氏、侬氏等部落都居住在今宜山地区、原邕宁专区,而这两个地区到现在仍然是僮族的聚居地区。黄氏迄今还是僮族中的大姓。宋人记载中说到的黄、侬部族人民的“麻栏”,到现在还是僮族人民通用的住屋的形式(注十四)。
在南宋以前,汉人对于僮族没有一个确定的称谓。除了古代使用过的“越”字外,到六朝以后泛称“蛮”、“獠”,“蛮”、“獠”在当时是一个泛指长江粤江流域异族的称呼,和我们上世纪对外人泛称“洋人”差不多。在记载中出现“僮”字开始于南宋,而且正式见于官吏的报告,但使用的极不普遍(注十五)。到明人的奏疏中,“僮”字才多次出现,而且往往和“瑶”并提,“僮、瑶”代表了广西所有的少数民族。
为什么僮字使用得这么晚呢?我想,正如许多少数民族长时间内没有把若干部落部族从观念上概括成为一个统一名称一样,汉人确定一个概括性的称呼也必须经过较长的时间。同时,这和从南宋以来汉人知识分子进入广西日益增多,对于当地民族的识别越来越深入有关系。此外,在元代确实又有大批僮族从广西西北部(今宜山地区庆远、南丹及更西地带)迁徙出来,这批僮人是名称为“僮”的部族的一部分,迁徙出来后散布很广,和汉人杂居,因而给汉人以深刻的印象。也许从那时开始,僮这个概念的外延范围越来越扩大,而最后被用做可以概括若干部族的共同称谓了(注十六)。僮应读作撞,广西柳州一带僮人至今自称为“布壮”。
唐代,僮族部落中以黄氏最强。黄氏以外,还有宁氏、韦氏、周氏、侬氏等部落,都分布在今左右江流域。黄氏失败后,侬氏联合南诏,势力最为强大。北宋时,侬智高起兵,自称仁惠皇帝,设立官职,使用汉人知识分子,攻陷邕州(今南宁),围攻广州,起兵一年后被宋将狄青战败,侬智高逃入大理,不知所终。现百色地区都安一带僮人自称布侬,应是侬氏后裔。
唐代在广西设立了许多羁縻州县。宋代袭用这一政策。北宋末年和南宋初年,都曾在广西建立大批羁縻州县。到宋代,中央政令才能行使到百色地区(注十七)。
从南宋范成大关于左右江流域的羁縻州县的记述来看,可以知道当时那里已经进入阶级社会,叫做“提陀”的“百姓”按人口领田地耕种,田地不能典卖(但自己开荒的部分可以归自己支配)。上层在役属这些百姓外,又“以攻剽山獠及博买嫁娶所得生口,男女相配,给田使耕,教以武技,世世隶属。”这些具有奴隶身分的人叫做“家奴”、“家丁”;其中强壮可以训练的叫做“田子甲”或“马前牌”。上层对于他们有随意处死的权利(注十八)。因为广西和安南、大理相邻,宋代在南方防御实力较弱,北宋以来地方官吏特意通过上层登记或训练羁縻州县的壮丁,以备急需。这种服役的壮丁叫做“峒丁”,大多是上述那种具有奴隶身分的人。登记数字最多达到十几万人(注十九)。在靖康时,有一部分峒丁曾经应召到开封帮助北宋抵抗金人的侵略(注二十)。除了提供军队外,羁縻州县对于地方官吏须尽的义务还有交纳税米银钱、服从上级汉官的领导等。因为中央或地方控制力有消长,相互间的关系常有变化,所以上层对于义务不是一直地严格地履行的。可是在政治、军事合作的关系下,一方面羁縻州县的领袖越来越多地接受汉族的文化,如摹仿汉人上层的服装居室、“寄籍内地”、招致汉人知识分子、派子弟应举、使用一种仿照汉字而制造的方块文字等(注二十一),另方面宋代以来中央或地方政权由于依靠当地少数民族的合作来保卫边疆,对于他们总是给予优待,对于他们的歧视比其他民族来得轻(注二十二)。从北宋狄青平侬智高战役以来,僮汉关系和其他民族和汉族关系比较,一般是好的。
元代在广西也封了一些土司。明代除了梧州一道外,土司土官几乎遍布全省。明代土司制度比前代发展得更完备,因而在右江流域势力强大的土司和汉人官吏间的矛盾往往激烈化,发展为战争。值得注意的是明代一些督率军队征服广西少数民族的将帅如韩雍、王守仁等,在战事结束后,却仍主张维持或建立土司来统治少数民族。从清雍正后,由于中央坚决在西南各省推行改土归流政策,广西土司土官才逐步地被消灭。改土归流工作到国民党统治时代,在全省范围内始告完成(注二十三)。
元代也有募僮人屯田上思一带以抵御安南的措置,这是因为僮人比从北方调去广西的军队更能习惯于当地气候水土的缘故。明代对广西瑶族进行战争,也引土司武装做为助力。十五世纪中叶,明曾经调一批土司的军队“狼兵”(注二十四),在大瑶山附近屯田以御防瑶族,并且给他们规定了每年戍守广西广东若干重要城市的任务,以后在平定东南倭寇之乱上,也使用过这支勇敢善战的少数民族部队。清光绪时发生的中法战争,也有许多僮人参加,和汉人一起击败法国侵略军队。
元明以来,由于广西西部土司对于内部控制较严,加以国家军队战斗力的减弱,所以朝廷不得不通过土司来使用僮族武力。但是在广西东部情况又是另外一个样子。这里从元代以来,有大批僮人受汉人的召募充当佣工、佃户,开垦荒地,其中有些人还受汉人利用来打瑶人,因而形成一种僮、瑶、汉杂居关系相当复杂的局面(注二十五)。在这里,瑶、僮都是农民中最受压迫的阶层,他们和汉族劳动农民一起辛勤地开发了广西东部的土地,但是他们比汉族劳动人民还多受一层民族的压迫。有些官吏对于这些散居在各地的僮人瑶人采取歧视高压的办法,在军事行动中对僮人瑶人大肆屠杀,致使有明一代,广西东部僮、瑶暴动史不绝书。不过对于这些暴动或反抗还需要细加分析。有些汉族人民也曾经参加或支持他们的反抗,看来斗争还是带有阶级性质的(注二十六)。降及十九世纪中叶在桂平兴起的太平天国运动还是汉僮人民共同发动的。瑶族人民也参加了(注二十七)。在人民民主革命时期,广西汉僮以及其他民族的劳动人民仍然并肩在一起作战。我们可以说僮汉瑶劳动人民合作斗争的传统从太平天国运动以来一直没有中断。
从僮族人民保卫国防,帮助汉族抵抗侵略和同汉族人民一起为争取幸福生活而进行的阶级斗争的历史传统看来,从经过汉僮以及其他民族共同开垦广西发展到今天的规模看来,我们应承认,僮族人民对于伟大祖国的缔造是有巨大的贡献的。

广西省瑶族最早居住在五岭以北,以后迁入岭南。他们和岭南土著部落,在语言文化上有很大的不同。南迁的时间很难考证。
汉族大量进入岭南后,生口日滋,和已经定居的瑶族人民发生土地争夺,加以汉人官吏对瑶族的歧视压迫,从元成宗时(十四世纪初)到明末(十七世纪中叶),瑶族的暴动反抗,不断发生。先后四百年间,瑶族叛乱前仆后继,战火波及两广许多州县,广西几无宁岁。其中如大藤峡瑶民暴动,震动天下。明用韩雍、王守仁、蔡经等将师,征调天下兵力,用兵前后数十年,经过三次大战,才把瑶民基本上击败。每次战役中,瑶人受到很惨酷的屠杀。瑶族惨败后,一部分逃入深山,另外居住在平地上的瑶族因和汉族杂居,也参加过汉族劳动人民的反抗压迫者的斗争。

在广西还有侗、仡佬、毛难等民族,汉族关于这些民族记载,仅有寥寥几条,而且大多记述他们的生活风俗,缺少叙述他们的历史的材料。注:
(十三)徐松石“粤江流域人民史”第九章“僮乃岭南土著的明证”;罗香林“中夏系统之百越”页122;费孝通“关于广西僮族历史的初步推考”(新建设1952年1月号)。僮族来自外地的说法,如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引广东通志称僮人又称山人,出湖南溪洞,后稍入广西,佃种荒田云云,但又谓僮是臼越人。明代所修的广东通志有三种即嘉靖十四年(1535)戴璟修、嘉靖三十六年(1557)黄佐修、万历二十九年(1601)郭棐修,我都没有见过,不知顾氏何所据。清嘉庆广西通志卷二百七十八引李绂修广西通志云“獞以元正元间来自湖北或曰非也,獞者撞也,粤之顽民性喜攻击撞突,故曰撞。”按先于李志在康熙二十二年(1683)郝浴修的广西通志卷三十三云:“明初有湖北撞者由黔中入柳桂”,由此可知湖北乃僮的一个名称,并不是说僮族从湖北来的。
(十四)南宋范成大“桂海虞衡志”(书成于淳熙二年、1175)记当时黄侬等部落人民居住的屋内,“为两重棚,谓之麻栏,上以自处,下蓄牛豕”。(范书现有明、清刻本,以马端临文献通考引用的数节相较,则脱落很多,此段引自文献通考卷二十四。)周去非“岭外代答”(书成于淳熙五年、1178)也记载了麻栏。明王土性“桂海志续”称僮人风俗“贫富俱喜架楼,名之曰栏,上人下畜”。(见清嘉庆广西通志卷二百七十八引文。)明“永宁州志”也说僮人“架棚为室,寝处其上,其下杂畜牛马犬豕。”(见天下郡国利病书引文。)屈大均“广东新语”(大抵书成于康熙三十九年、1700)说他曾住过僮人的高栏,又说自荔浦至平南僮与汉人杂居不易辨别,大抵屋居者是汉人,栏居者是僮人,“栏、架木为之,上以栖人,下以栖群畜,名栏房,亦曰高栏,曰麻栏子。”道光“庆远府志”卷三说当地“土俗”,“居室复茅,周围编竹,以板架楼,上住人,下羁牛豕,名曰栏房。”土俗是同汉俗对比地叙述的,当指僮人风俗言。周去非以下诸书所云都不见得是沿袭范书的。
(十五)宋李曾伯“可斋杂稿”(商务印书馆影印四库全书本)卷十七帅广条陈五事奏:“在宜州则有土丁、民丁、保丁、义丁、义效、撞丁共九千余人。”撞丁当即僮人。李奏在宋理宗淳祐时(十三世纪中叶)。又宋朱辅“溪蛮丛笑”(续百川学海本)前有庆元乙卯叶钱序云:“五溪之蛮皆槃瓠种也。聚落区分,名亦随异。沅其故壤,环四封而居者,今有五:‘曰猫、曰猺、曰獠、曰獞、曰犵狫。’”庆元乙卯乃宋宁宗庆元一年(1195)。但书中“省地”“省民”之称屡见,疑成书或在元时。又书正文中所记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在今湖南境内。但一点没有谈到关于僮族的情况。
(十六)现将我们所能见到的最早记载僮的几条材料简记于下:1、李曾伯帅广条陈五事奏,撞丁驻地当在今宜山地区宜山一带。2、溪蛮丛笑序文。3、虞集道园全集卷三十一广西都元帅章公平瑶记,提到元曾利用僮族来压迫瑶族,又说到在宾州(今来宾)有僮人。此文作于至正元年(1341)。4、元史刘国杰传说至元三十年(1293)刘国杰打败上思州(今上思)黄圣许后,募庆远诸撞人耕种黄圣许地,作为屯田。元史五行志记载至正十一年(1351),广西庆远府有异禽双飞,现于述昆乡,被撞人射死一只。元史修成于明洪武二年(1369)。5、明嘉靖广西通志卷五十三云:“庆远南丹溪洞之人呼为獞,初未尝至省地,元至正间,莫国麒献图纳土,命为庆远等处军民安抚使,自是獞人方入省地,今桂之荔浦、修仁、永福最多。”这个通志修成于嘉靖十年(1531)。据元史地记志至元十三年(1276)置庆远南丹溪洞等处军民安抚司。
(十七)宋史高宗本纪、南丹州传、抚水州传。
(十八)桂海虞衡志。岭外代答卷三峒丁条下云:“峒丁日各以职供水陆之产,为之力作终岁而不得一饱,为之效死战争而复加科敛,一有微过,遣所亲军斩之上流而自于下流阅其尸也。日曛,酋醉酣,仗剑散步,峒丁避之不及者,手刃焉,类以此为服人之威,何其酷也!”
(十九)桂海虞衡志称元丰中籍峒丁数十余万。又据李曾伯帅广条陈五事奏,南宋初年,左右江流域籍峒丁数字与此相近。
(二十)岭外代答卷三田子甲条下。
(二十一)桂海虞衡志。岭外代答卷四俗字条。方块字创始于唐代,韦庆稳同志已有考证(见国内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概况)。所谓“寄籍内地”大概就是自称内地籍贯。只要我们翻阅一下清嘉庆广西通志就发现许多土司都自称祖先是山东青州府益都县人,这种说法也许从宋代一直沿传下来。〔狄青平侬氏曾经依靠了当地少数民族的帮助,在战争中立功的少数民族领袖也都受到封赏,见桂海虞衡志。〕在道光庆远府志中,编纂者已经根据正史,对南丹莫氏土官自称祖先来自山东青州府益都县提出怀疑了。
(二十二)桂海虞衡志:“今郡县之外羁縻州洞,虽故皆蛮,地犹近省,民供税役,故不以蛮命之。”
(二十三)刘锡蕃“岭表纪蛮”第二十三章土司。
(二十四)狼应读做良。良人根据明清人记载仿佛是一部分语言风俗习惯与僮族相近而又具有自己的特征的人。邝露赤雅对良人有一段生动的描写。天下郡国利病书引明梧州府志也说:“以其出自土司故曰土兵,以其有头目管之故曰目兵,又以其多狼人亦曰狼兵。”但提供狼兵的土司几乎遍布在广西西部,因此,良人也应该在西部到处都有。良兵性质和宋代的“田子甲”相近,“良”的意义大概是汉人加上的,如同“熟撞”的熟字一样,说明它们是可以供汉族统治阶级利用的。良人自然是僮人,但是这只是假设,还有待于探讨。
(二十五)天下郡国利病书录广东通志、全州志诸条。清康熙广西通志卷三十三、古田、阳朔、永福、雒容、柳城条下。康熙阳朔县志卷四引王宗沐阳朔县记事。
(二十六)清嘉庆广西通志卷一百九十三引明周琦条陈地方利病书云:“永乐年间马平县五乡贼人梁公竦等作乱,胁从者不过七、八百人,攻劫本县水南街等处,都督韩观来,以征进交趾退回兵力,将本县地方通五都,每都三里共一十八里不分善恶一扫而平,遗下残民止得六里。”梁公竦是僮人,“都”也是僮语。另马平县主簿孔性善上书皇帝说:“溪洞猺獞……虽盗贼岂无良心,昔者陈景文为知县,猺獞皆应役,厥后长吏抚字乖方,始复反侧。”卷一百八十九云:“洪武十八年广西都司言频年猺寇窃发,皆因居近溪洞之民与之相通诱引为患。”天下郡国利病书引广东通志嘉靖二十七年欧阳必进严山禁,认为乡村的居民为瑶倡率向导,又记“山贼”和“奸民”交结情况。另外可以参看康熙广西通志卷三十三引明郭应聘对古田、阳朔等地变乱的议论。
(二十七)“太平天国起义调查报告”第八节“太平天国起义和少数民族”。  (续完)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