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0阅读
  • 0回复

同家长谈对子女的劳动教育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7-04-23
第7版()
专栏:

同家长谈对子女的劳动教育
舒新城
对子女经常地进行劳动教育是家长的重要责任。
每当谈到怎样对待孩子毕业后的问题时,很多家长说,学龄儿童在目前不能全部入学,小学和初中毕业生大部分不能升学,高中毕业生小部分不能升学的事实,大家都很明白;但是遇到自己的孩子不能升学,思想却搞不通。为什么呢?主要是家长要求子女有更高的文化科学知识,使他们能更好地为人民服务,更多地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力量。这种热望是值得尊重的。政府以及社会各方面正在尽最大的努力想各种办法,使家长的这种愿望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但是,在今天,我们还是一个经济和文化落后的国家,要改变这种落后状态,除了我们全体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领导之下有计划地、共同地长期艰苦劳动而外,不可能有任何其他的捷径。因此,家长对子女(包括中小学毕业的子女)的基本责任是长期而经常地进行劳动教育。
为什么要对子女经常进行劳动教育?有许多人讲到劳动,便把它和“苦役”、“下贱”联系起来,同时在思想深处认为只有读书是高贵的,因而最大多数的家长,都希望他们的子女在中、小学毕业后能升学,而不愿他们参加生产劳动和自学。实际上任何学习,不论在校读书或在家自学都是艰苦而细致的劳动,它和生产劳动没有什么两样。家长对子女生活习惯的培养,家庭劳动与学习的指导等等,都应当看作劳动教育的实践。
为什么说家长应该对子女经常进行劳动教育?这是因为父母是子女的最早的教师,子女出生后即在父母的教育下长成,他们许多的生活习惯、基础知识、道德品质,都是在进学校以前养成的,父母对于子女们的影响,远比学校教师的来得早、来得大;即使中小学生进入学校以后,在校的时间,通常不过三分之一,他们要在家庭完成学校的课业、实行学校教导的生活制度、劳动习惯以及学生守则的每一条文。这些都需要家长督促、指导以及供给必要的物质条件。所以就中小学生教育的全部过程讲,家长应负主要的责任。
为什么要进行劳动教育呢?第一、劳动是儿童活动的自发要求;第二、社会的需要。
劳动教育的基础是什么?第一是儿童生理的要求:我们知道儿童都爱好活动,对他们来讲,最苦的事,莫过于安静不动。我们对儿童的活动通常只看作游戏,实际上他们在游戏当中,最大部分是摹仿他们在周围生活中所观察到的成人的劳动活动:“姑姑筵”是男女儿童中很普通的游戏,便证明他们的游戏是为了劳动。到学龄以后,他们的劳动扩展到校内的学习,以及在家庭和学校中各种形式的体力劳动,而且经常欢喜集合同辈在一起互相合作,共同劳动。同时在劳动中发育了身心,锻炼了生活能力,提高了道德品质,改变了个人的性格。由此可见,劳动——体力的与脑力的——是儿童活动的自发要求,劳动的开始便带有集体的性质,而劳动的结果便是在劳动的过程中改变了自己。有些家长,怕子女参加劳动,不向子女进行劳动教育,教师们“不把青年一代的教学跟生产劳动结合起来,未来社会的理想是不可能想像的”(列宁语)。
第二是社会的需要。我国经过了几千年的封建统治、百余年的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国内反动统治,经济文化很落后。我们当前的首要任务是发展经济,我们必须在现代的科学和技术的基础上改造和发展农业和工业;实现农业机械化和社会主义工业化。我们只有在现有的基础上进行艰苦的劳动,打好技术改革的基础,才能实现我们的愿望。我们设想:假如没有我们祖先用锄头为我们开垦十六亿亩荒地,我们今天怎样过活?假如青年在今天不参加农业、工业生产,怎么能发展农业生产和工业生产呢?农业、工业、手工业、商业以至家庭副业都需要中小学毕业生,因为他们学习了一些现代文化和科学技术的基础知识,他们参加各种劳动,能够把这些基础知识推广到各种生产战线和家务劳动中,能使全国人民逐步提高生产技术和文化水平,改善生活习惯。从社会的分工上看,在体力与脑力劳动尚不能一致的时候,体力劳动者总是多于脑力劳动者,例如苏联在1954年,工业技术人员只占职工总数的10.8%,而高级和一般知识分子只占人口总数的5%。苏联经过三十余年的经济与文化的建设,技术人员、知识分子尚只有此数,我国建国只七年多,便要求所有中小学毕业生都能逐步升到大学,作脑力劳动者,这是不可能的。
家长如果了解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情况和中小学毕业生不能全部升学的原因,便应该实事求是地向子女们讲清道理,要他们在不能升学时,热心参加生产劳动,尤其是农业劳动;目前如果自己的子女一时还没参加生产劳动,可以要他们参加适当的家庭劳动,同时要为他们创造条件,使他们能安心自学。这是家长对子女进行劳动教育的社会基础。
社会主义劳动是公共的劳动,是劳动的交响乐,在劳动中谁都有他自己的地位和作用。
那么,怎样对子女进行劳动教育?
高尔基有这样几句话:
“现在应当理解社会主义借以实现的创造工作底整个潮流是一种劳动交响乐。在其中一切乐器都有着自己的地位,都发生自己的作用,并且都是必要的,即使有时候在总的广大而且宏壮的声响之中不被人听到”(见高尔基:我们的读者大众应当知道些什么?)。列宁在1920年曾要求青年干扩大菜园的工作,并且说:“任何一种劳动,不管它怎样脏污,怎样困难,都应当把它好好组织起来”。他又说:“……土地和工厂一概是公共的;公共劳动——这就是共产主义”。“公共劳动不会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它是需要努力、吃苦、创造而且要在斗争过程中造成的。这里不能凭靠旧的书本,……要凭靠的是自己的生活经验”(见列宁:青年团的任务)。我们社会主义的劳动是公共的劳动,是劳动的交响乐,在劳动中谁都有他自己的地位和作用,而且都是必要的。这道理容易懂,但要实现它,却要经过一番努力和斗争的过程,因为它和“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传统和劳动等级论的思想有矛盾,非经思想上剧烈斗争和实际上参加工农生活和工农打成一片的“吃苦”的工夫,劳动交响乐的思想是不能建立的。这是知识分子自我教育、自我改造的一种重要过程。因而,家长们尤其是知识分子的家长,先要自己建立“劳动交响乐”的思想,以期对子女们能从思想上进行劳动教育。
家长在劳动中应当以身作则,影响子女。
孩子幼年的生活习惯,主要从摹仿父母及老辈而来,学龄以后,父母的言行也经常直接间接影响着他们。因而要子女热爱劳动,遵守劳动纪律,要他们不轻视体力劳动,家长首先要这样做。例如要子女实行中学生守则第十一条“帮助家里做事”的规定,父母必须首先在家庭里实行操作,对于日常生活中的事情自行处理;要子女不轻视体力劳动,自己必先能与工人农民共同生活,并和他们有共同的语言,和他们能思想见面,感情相通;要子女能忠于所业,不见异思迁,父母首先要热爱自己的工作,坚持自己的岗位,不为工作上的困难吓退,而孜孜不倦地克服困难、努力工作。这样作,子女无形中受父母的影响,不独逐步养成了劳动的习惯,而且也培养了坚强的意志和优良的道德品质。一切劳动都有预定的目的和一定障碍,也带有集体性质。在劳动的过程中,人们必须有创造、勇敢、顽强、坚持和互助合作的精神,才能扫除障碍,达到目的。家长要以身作则,给子女以教育。古人所谓“言教不如身教”,就是这个道理。
家长要教育儿童养成劳动习惯。儿童虽然在游戏中摹仿成人的劳动活动,但对于劳动的热爱和劳动的习惯却需要父母和教师有意识的培养。一般的方法是从儿童幼年时期起,即吸引他们作力所能及的劳动:如孩子能自己穿着时,即鼓励他们自己穿着,能为家庭服务时,即引导他们参加打扫房屋、照顾幼小等家务劳动;年龄稍大能参加生产劳动的,在农村即应把学校教育与农村生产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学习农业学科的同时由有生产经验的农民领导他们参加农业生产。在城市的中、小学生也应结合着学习自然常识和动植物在教学实验园地上进行劳动。
在一般家庭中,还有一些对劳动不正确的看法:一种是认为家务劳动是女子的事情,因而男孩不问家事,以至饭不会烧、衣不会补,甚至以照顾幼小为可耻。他们在依赖姊妹料理家务而外,还造成男性优于女性的错误思想,为道德教育带来了极大的损害。又一种是以为家务劳动是卑贱的,只有生产劳动才是劳动,以致有些女孩要避免家务劳动,这也是不对的。家长对子女进行家务劳动教育时,要首先明白妇女是幼儿的天然教育者,必须决心去作家务劳动,以保证能很好地照顾孩子,并通过自身的行为教育孩子热爱劳动和养成劳动的习惯;男子对于家庭中事务如烧饭、种菜、打扫房屋、饲养家畜以及修理门窗、棹椅,缝补衣服,照顾幼小等等也都应当做。男女在家务劳动中要有分工,但只是基于男女生理上的差别,除此以外,应当是平等的。父母应当使男孩与女孩在家务劳动中培养两性间平等友爱的品德。俗话说“少长若天性,习惯成自然”。一个人从幼年起即养成劳动的习惯,以后他就业可以努力工作,学习也能够艰苦钻研;就是他的日常生活也会丰富多采,愉快奋发。所以劳动习惯的培养,是家长对子女进行劳动教育的重要工作。
孩子们进学校是为学习现代文化和科学技术的基础知识,最终的目的是为能更好地劳动,更多地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力量。根据儿童的生理要求和社会的客观需要,家长有责任对子女经常而长期地进行劳动教育;如果他们有了“劳动交响乐”的思想和根深蒂固的劳动习惯,在中小学毕业时,他们是可以愉快地走上升学、就业、自学的任何一条道路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