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7阅读
  • 0回复

锋利,正是为了治病救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7-04-26
第8版()
专栏:问题讨论

锋利,正是为了治病救人
雁序
读了“小品文的新危机”,平时积累下的一些骨鲠在喉的意见,实在有一吐为快的感觉。
一个月前我参加上海一个报纸的座谈会,这个报纸的负责同志说,“杂文在争鸣时往往容易抓人家的‘小辫子’,专事挑剔别人的错误,所以带有很大的片面性。因此我们考虑争鸣时是不是不用杂文,即使用杂文,也得从求同出发,先大量的肯定别人的正确之处,然后再在不同意见处作一些补充。这样做既全面,也不伤人。”
这些话引起了我的很多想法。我想,不伤人当然是好的,但是如果一定要先替别人来个“成绩是基本的”再来个“缺点是存在的”,大家都响应号召,以为只有这样才叫“不伤人”,那末,这倒真有点破题、承题、起承转合的八股味道了。回春同志说“药之为药”,“必须和平中正”,这固然是问题的一方面,但我则更同意另一先生的一个譬喻,他说,杂文应该像针灸医生手中的针,他看中“穴道”一刺,使人有点儿酸、有点儿痛,针的效果反映到大脑皮层,病就好了。
其实,药毕竟不比糖茶,吃下去时总有些苦的,俗谚所谓“良药苦口利于病”,我们似乎也不必一闻到苦味就像三岁小孩子那样大哭大叫,大喊“要不得”。
杂文是不是也可能产生一些副作用呢?有时自然也有,那就是某些作者思想上的片面性,而不是杂文本身的过错。如果因此而把一切杂文都废掉,或者把锋芒一律磨光,大家来个四平八稳,我看这只会助长官僚主义。
有人一听到“锋利”、“尖锐”等字眼,立刻吓出一身冷汗来,立刻便把大帽子满天飞、恶毒的挖苦人等等与之联系起来。其实,我觉得尖锐、锋利只应该是深刻的思想内容的孪生兄弟,或者说前者是后者的形式和外壳。真正的锋利和尖锐只意味着一针见血,把问题的症结一语道破,分析到它的骨子里。它绝对不同于大帽子满天飞和“装腔作势,借以吓人”。鲁迅先生说过辱骂和恐吓决不是战斗,意义也正在这里。
一提起战斗,某些稳重有余的同志便又慌了手脚:“人民内部还讲战斗吗?”不,我们讲的是向封建主义、资本主义遗留下来的思想渣滓作战斗,而不是针对某一个或某一群人民,请放心好了。至于对待那些思想渣滓,我想倒不必那么和平中正,也不必那么温良恭俭让的。
文学工作是思想工作,它必然是对事不对人的。即使有人抬出文学是“人学”的牌子来,但我也只认为它是活人灵魂的人学,而不是“揭人之短看哈哈笑”的人学(至少对人民内部是如此)。所以杂文即使有时举出一些实际事例,也只服务于更好的阐明一种思想,引人深思,而不是使他无所立足于天地之间。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