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0阅读
  • 0回复

请看今日内蒙古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7-04-28
第3版()
专栏:

请看今日内蒙古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
呼和浩特市副市长 荣祥
祖国人民特别是长城线以南广大地区的人民,一听到“塞北”这个字眼儿,总是不期然而然地要用荒凉、冷落、贫瘠、不毛等极衰飒的词汇去形容它、去推想它。其实,给祖国人民造成这种根深蒂固的消极印象的主要原因,并不在于塞外地区自然条件的本身,而是完全由于二千余年以来,中国的文史学者们把不确实的传闻,著之史籍,形之诗歌,一唱百和,成为典要所引起的。司马迁是汉代最伟大的史家,他虽曾游览名山大川以充实其文章,但也没有亲自到过塞北,所以他所著“史记匈奴列传”就不能把这里的山川形势如实地描绘出来,充其量也不过是一个不甚可爱的北狄所居之地而已。从这以后,历代的文学作家就更变本加厉地给以主观想像的渲染,什么“浩浩乎平沙无垠,夐不见人”啦,什么“积雪没胫,坚冰在须”啦,什么“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啦,什么“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啦,真是想尽方法,搜尽词藻,要把长城以北这片辽阔的宝地形容成非人所居之区,才算心安。请想,中国各地人民在这种恐吓性的无休止宣传之下,怎能不把塞外视作人生畏途呢。
可是,我们从今天的社会主义祖国的伟大场面来看这个问题,那就既不必抱怨历代学者们的文不真实,也更不必抱怨历代先民们的轻信谣传,因为这是我国在封建统治时代必然产生的现象,是丝毫也不足为奇的。其中道理,总括起来说,就是:异族蟠踞,便不值一钱;皇威如被,即龙荒最壤。如此而已。自内蒙古地区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取得彻底的革命胜利之后,不仅政治制度,生产关系起了迅速的变化,甚至山河原湿、土壤气候等自然条件也都很快地表现出它们的无比价值来。这仿佛是春雷一鸣,萌蛰尽发,天容物态齐向光明灿烂中竞进。尤其城市建设表现的更为突出,在广大草原地带,是从无到有,像雨后新笋似地出现了许多工、矿、林、牧业的中心城市;在原有的古边邑地区,是从旧到新,像返老还童似地改造了若干政治、经济、文化的领导城市。这就充分证明一个地方或民族如果不能推翻封建统治阶级的压迫保守,它就不仅是长期处于阴沉惨淡的境地,而且必然是日渐趋于枯萎没落的途径。只有在广大的劳动人民自己掌握了政权之后,一个地方或民族的命运也才能获得新生。因此,我们觉得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所赢得的革命胜利,在全国范围诚然已经表现出伟大无比的成就,但在从来落后的少数民族地区所表现的情况来看,我们就认为它的发展之快和建设之多,确比前进地区还要惊人。这对内蒙古自治区各民族人民是一个很明显的宣教,也是一个很深刻的铭记。
内蒙古地区今天既不是“夐不见人”的异域,也不是“八月飞雪”的胡天,而是一个千村万落、山明水秀的“祖国之锦屏”。关于这里的新兴事业以及城市建设,真如繁星在天,我们是无法加以指述的。为了纪念内蒙古自治区成立十周年,我们打算把最有代表性的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扼要地介绍一下,使读者知道它最近几年来的变化情况,也是颇有意义的。
呼和浩特是蒙古人筑成这个城市时的原来名称。汉语译作青城或青色的城。也有个别人以同义词译为蓝色的城,但筑城的土默特蒙古人则从来只译作青而不译作蓝,因为青字包涵了青春、青年等许多生气充沛的意义在里边,而蓝字则有由青变苍的味道。所以土默特蒙古人是不爱听别人把它叫蓝城的。这座城是明代万历十四年(公元1586年)由阿勒坦汗(明史称他为俺答)的如夫人三娘子依阿勒坦汗的旧营垒改修的。汉民称它为“三娘子城”,明朝赐名为“归化城”。这是阿勒坦汗逝世四年以后的事情,明代诸史把它记在“俺答”封王时是错误的。
自明代硬把这座城叫作“归化”以来,经前清到辛亥革命以后的军阀割据时期,这个侮辱蒙古族的名称一直通行于统治阶级的公私文牍里,而在蒙古语言文字中则始终叫它呼和浩特,绝不称它为“归化城”。这就说明统治阶级与少数民族之间的对立仅在一座城市的名称上就存在了三百六十余年(公元1586—1954)。解放后,政务院通令指示全国各地一律取消侮辱少数民族的各种旧称谓。呼和浩特市人民也于1954年4月25日决定废除“归化”“绥远”两城合称的“归绥市”旧名,恢复了蒙古民族本来的城名——呼和浩特。当这个决定正式宣布的时候,全市各族人民无不欢欣拥护,认为这是加强民族团结的进一步表现。
从这座城市的历史来看,多少年来它就是一个民族杂居的城市。但在前清统治的二百多年间,却从政治制度上给它造成严重的民族对立现象。那就是:一市之内有三个政治系统,第一是土默特蒙古的土司行政系统,只管蒙古民族不问他族;第二是满洲八旗的军制行政系统,只管满民不问他族;第三是山西藩司所辖归绥兵备道行政系统,只管汉民不问他族。剩下回民,就成为三头不关心或三头受歧视的居民了。在这种人为的划分和对立情势下,民族关系当然是互相讥笑,互相排斥,更哪能谈到紧密团结,亲如兄弟呢?
上述这种现象,在旧社会的人们看来,几乎认为是各民族本身自古带来的天然“锢疾”,根本无法治疗。因此,也就没有人想去治疗它,而只是不自觉地日益加深了隔膜。有许多人在解放前听到共产党有团结国内各民族的民族政策方针,都认为这是一种政治宣传口号,实际上能否做到,却表示怀疑。可是当呼市获得解放不久,原省属民族事务委员会即积极展开活动,首先在市内成立了回民自治区。跟着又在省、市各级人民代表会议中选拔了各民族的上层优秀人士任代表。这样一来,各族广大人民才开始相信共产党的民族政策是要逐步认真贯彻下去的。几年来经过一系列的民主运动,各族人民的社会主义觉悟和兄弟民族的真诚团结,都已得到提高与巩固。现在全市三十多万各族居民就以这种坚强一致的精神,跟在党与政府建设社会主义的大旗后面,踏着雄健步伐向前迈进。从这些经验里,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的结论,就是:在民族杂居区,民族团结,是搞好各项工作的先决条件。
呼和浩特市解放以来的各种新成就,是很难覼缕细说的。我们只用综合性的说法来谈,指出个轮廓。如解放初全市居民共有十二万多人;辖地面积七十五平方公里;没有一座新式楼房;没有一条洋灰马路;没有高等学校;没有近代剧院;没有图书馆;没有公园;总之,凡是现代城市所应该具备的如体育场、宾馆、俱乐部、文化馆、商场等不是根本没有,就是简陋到令人失笑。甚至国民党的“绥远省政府”也没有一个可容二百人的会议室。其他就可想而知了。现在我们的呼和浩特市,号称三十万人口;辖地面积二千四百五十平方公里;您要问有几幢新式楼房么?请您登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委员会的主楼向四面望吧!真是一眼望不到边,谁也数不清究竟有几幢。至于马路,那就不仅有了洋灰的、石子的、而且最新柏油路也不止一条哩。上面所指那些原来没有的东西,今天都有了。工厂,从原来房屋狭小,设备陈旧,职工无多的九个破烂厂子,经过整顿合并,新修扩建等一系列的紧张努力,现在逐年扩大生产的包括国营、地方国营、合作社营、公私合营四种性质的工厂就已发展到四十一个。随着今后城市总体规划准备将来建设的若干大型工厂,尚不在内。各民族工人队伍的逐年壮大,各民族学生人数的逐年增加,市民就业问题的解决,职工文化技术的提高,都已成为全市三十万居民一致歌颂的辉煌成绩。我们只举一个例子就可以把全市的情况看出个大概来,那就是:市中心三个区所属四十九个居民委员会的街道活动和扫盲工作,有80%以上是家庭妇女及民校高小、初中毕业的妇女来担任的。这一方面是男子就业的反映,另一方面则是广大妇女争取进步,积极为社会主义服务的表现。
把一个三百七十多年的古老城市,变成一个充满朝气、迸射光芒的民族乐园,谁能不为此空前伟丽的事业而兴奋,又谁能不为提前完成此事业而贡献出自己的力量呢?所以今天呼和浩特市人民不论老少男女,何族何界,都能遵循党与政府的指示方向踊跃前进,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我们也知道内蒙古自治区的建立刚满十年,从人生的意义来衡量,也仍然未离孩提幼稚之期。虽然在中国共产党大力培养、扶助、领导之下取得内蒙古地区革命的胜利,但家底基础是微薄的;人材知识是?陋的;各项生产事业是落后的。
我区的自治,只是比其他兄弟民族地区先走了一步,仅仅是一步。这里边并没有什么值得自满的东西。因此,愿我区各族各界人民都戒骄戒满,虚心向各先进兄弟民族学习,更克勤克俭,足踏实地的为建设社会主义大业而努力。以此精神来庆祝我们自治区的十周年纪念,是符合于中国共产党和广大人民对自治区的期望的。(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