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8阅读
  • 0回复

“讽刺”的危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7-05-03
第8版()
专栏:问题讨论

“讽刺”的危机
李跃
从某一方面看,我以为与其说小品文的危机,不如说“讽刺”的危机。因为没有讽刺的小品文是有的,而且未必比有讽刺的少,而最使某些人看不惯的是“讽刺”,不是小品文。我平时原有这样的感觉,看了最近人民日报上讨论小品文问题的一些短文以后,尤其看了胡祖宇的“我看小品文”(4月19日)和范舟的“我说小品文要消亡”(4月29日)二篇以后,更有这样的感觉。什么讽刺只能对付“其性质正由人民内部矛盾向敌我矛盾转化”的错误,什么小品文“多是对人民自己的讽刺,恐非一时之误,而是根本方向的错误”,说法虽有不同,实质是一样的:人民内部需要批评,但不需要讽刺。据我所知,这种说法是那样流行,即使喜欢一般批评性小品文的人,也不一定喜欢讽刺,尤其在自己被“刺”的时候。
那么人民内部到底要不要讽刺呢?
真的讽刺是制造不出来的。真的讽刺都是现实生活中活生生的存在。如果生活中没有讽刺,那就不可能产生真正的讽刺作品;如果生活中存在着讽刺,那就不是你“要不要”的问题了。鲁迅先生曾在“什么是‘讽刺’”一文中说洋服青年拜佛,道学先生发怒,在当时都是平常事,一个撅着屁股,一个皱着眉心,连自己看见也觉得不很雅观,而“讽刺”正是在这时候照下来的一张相。这就是说,不管你“要不要”,这“不很雅观”的事实总是存在着,问题仅仅在于要不要照这张相,发表这张相。我看在一般情况下,还是照下来发表出来好,因为这有助于“不很雅观”的现象的“消亡”,使那个青年和那个先生更雅观些,有积极的意义和作用。如果像范舟同志所说的那位“好同志”一样,结果非但不改,“反而从此消沉了”,怎么办呢?除非给他“偶犯”的错误照的相很不对头,那么除了让“消沉”者自己担负“消沉”的责任外,还有什么别的办法呢?
如果承认今天的人民内部也存在着很多“不很雅观”的事实,那么为了加速它们的“消亡”,为什么不可以也给它们照照相呢?
也许有人要问:为了团结,难道不可以采取更“善意”的办法吗?我看也可以的。例如对那个青年说,我相信你是有科学知识的青年,不赞成迷信的;你所以拜佛,也许别有原因,但总是不拜好,希望你好好想一想,等等。这样说法虽然也不无讽刺味道,也许比照那张相更“善意”些。但论效果,照相也有照相的积极作用,非更“善意”的办法所能代替,正如照相不能代替更“善意”的办法一样。只要有用,任何样式的作品都有自己的生存权,不管你“要不要”。
至于相照得好不好,角度对得准不准,在某时某地应不应该照这张相,那是另一问题。世界上有哪一种样式的作品只有好的没有坏的呢?范舟同志说的“庸医杀人”是事实,但因此就可以笼统地废除医药,让所有病人都“消亡”吗?
没有任何理由可以否认讽刺是批评的一种,且有非一般批评所能代替的特殊作用。只要你站得稳,只要不滥用讽刺,可以用以对敌,也可以用以对自己人。“人民内部需要批评,但不需要讽刺”的说法,就某些说话者的思想情绪说,后半句是真实的,但前半句大都是谎话,至少是不自觉的谎话。尤其在他自己碰到批评的时候,真相便显露得更清楚了:他不但不喜欢他所说的“讽刺”,也不喜欢他所说的“批评”。
然而尽管如此,讽刺作品(包括讽刺小品)仍要存在、发展,因为它对读者有用,有益。所谓“讽刺的危机”,不过借题发挥而已。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