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8阅读
  • 0回复

刊物的霜冻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7-05-03
第8版()
专栏:

刊物的霜冻
子冈
在我们生活里,常把某些先紧后松的事叫作雷声大雨点小,但是反过来说,雷声小雨点大的事有没有呢?
我说是有的,这里且举一个例吧。
在我们这个院子里,是三个杂志的办公室:中学生、农村青年、旅行家。这些天来,编辑同志们也像农民一样,受着早春天气的播弄:怕春雪啦,怕霜冻啦;我们怕的是刊物印数猛跌。4月份是第二季度的开始,又是为了节约纸张、控制印数的开始,却哪里晓得,也是印数猛跌的开始。出版当局控制印数的决定,原不过是想不超过去年的总印数,而并没想大大收缩印数。
现在呢?付印前一个消息:中学生跌了四、五万;再一个消息:农村青年跌了四、五万,又一个消息:旅行家跌了两万多……
这些消息使我们张目结舌,使我们无话可说。雷声不大,雨点却不小。中学生的主编说:别动感情吧,从前一个刊物销得多少,是一个刊物编得好坏的指标,如今呢,却未必……。他这话有些道理,找内在原因,实在不大。中学生最近编得生动活泼,中学毕业生参加劳动生产的热题目当前,销路应涨;农村青年也是面对春耕和勤俭办社的时际;旅行家的内容和印刷也正力求改进,更何况春暖花开、正应该是它的销行旺季,现在却一跌两万多,这样的波动从未有过。
再一打听,并非仅仅我们一个院子里遭了霜冻,原来中国青年也一跌二十万。人民文学也在十九万多的基础上一跌六万,因此四月号都没往刊物上印印数。
最近许多刊物编辑部接到读者来信,抱怨订不到刊物,有的老订户也订不到了,以致打破了他们自始至终保存一种全份刊物的习惯。4月9日“中国青年报”也刊登了一封读者来信,说在兰州工地上订不到想订的报刊,他主张应该分别对待,免得在建设工地上的人缺少精神食粮。
这种情况应该说是值得注意的。我们节约纸张是应该的,但是在实行措施的时候欠思考,因此达到的目的不是每个刊物不超过去年的总印数,而是唏哩哗啦地猛跌,好像文化的低潮来了。
在控制印数的决定后面,跟着是邮局和书店的命令发到地方上去:要节约纸张呀,别比以前多要。事实上是各地“要”的数字总会有此起彼落的情况,平时有个调剂,才缓涨缓跌。但是现在呢,想涨的地方涨不上去,跌却随意,结果自然普遍下跌。
我不能不联想到不久以前举行的宣传工作会议来。在出版小组里,多少人曾经发言,指出书刊由邮局和书店“要”数目决定印数的可笑和不合理,究竟在编辑人和层层售货员之间,谁更估计得出书刊的质量和读者的消纳胃口呢?然而现在决定书刊命运的却不是编辑人。积压与脱销的部分原因在这里。
因此在会议的出版小组里有人呐喊:让编辑人的小主观主义代替售货员的大主观主义吧,虽然很难全然避免小主观主义。对于各种刊物的突然大大跌落印数,焉知不有这样一种情况:“要”刊物数目的人体会政策过了头,以为越节约,越完成任务。
我是拥护书刊印数应由出版者和编辑人自己掌握的。应该审慎研究许多节约用纸的办法,然后再采取手段控制刊物印数,也应该普遍研究一下目前各刊物的质量和需要。
气候回暖,已由气象台预告。老农且有抗御霜冻的方法,刊物的霜冻期也应赶快过去才好!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