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9阅读
  • 0回复

“土改时候的干部又来了!”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7-05-04
第4版()
专栏:

“土改时候的干部又来了!”
本报记者 顾雷
今年,在甘肃省的农村里,出现了一种新气象:一些县委书记、部长、区委书记、区长、乡支部书记、乡长、工作组员,有的买铁锨,有的买背斗,去帮助农民修渠道、背沙、打井、捡粪、浇地;与群众同甘共苦,在生产中领导生产。农民看出了干部作风的转变,啧啧地称赞道:“土改时候的干部又来了!”
优良传统哪里去了?
农民都清楚的记得,土地改革时期,干部的作风是什么样子:为了广大农民的利益,很少考虑个人得失。贫苦农民肮脏的茅屋,是他们的宿舍、办公室、进行政治思想教育的课堂;在炕上一张矮脚小桌的旁边,同农民一起吃饭,称兄道弟,回忆过去痛苦的岁月,向往未来美好的远景;和农民睡在一起,耐心地教给他们斗争的方法,千方百计去鼓舞农民的斗争勇气;为了使所有的贫苦农民经济上彻底翻身,反复调查每户农民的经济生活状况,生怕分地时苦乐不均;把深入群众,和农民打成一片,当作改造自己思想的重要方法。他们为了农民把自己当亲人一样看待,为了农民能时刻向自己讲心里话而感到光荣。
但是,近几年来很多干部只习惯于蹲在机关里开会发指示。有时下去,也只是召集乡、社干部汇报,作原则性的指示,蹓蹓地边子,很少去了解具体问题。有些干部打扮得一表非凡,带着好吃的东西下乡,很像个“官”样子,不屑与农民坐在一起吃饭、谈心。有些县、区干部如此,乡干部也学会了。有些乡人民委员会也机关化了。乡干部除了照转上级的指示外,就是拉社干部开会,听汇报。
脱离群众寸步难行
脱离群众的工作作风永远是行不通的,特别是在实现合作化以后农村的问题更复杂的时候。例如,甘肃省有的乡去年大丰收,却没有完成购粮、公债等任务,相反的有些乡虽增产不多,任务却能顺利完成。这是为什么呢?甘肃省的农民素有战胜干旱的经验,去年获得了空前的丰收,今年春天略有干旱现象,部分农民却失去了增产的信心,这是为什么呢?甘肃省农民的生活普遍地上升了,去年分得更多的粮食,今年有的人却不积极兴修水利争取打更多的粮食,甚至有人想到城市当工人,这是为什么呢?大家都说民主办社好,到了合作社内部,常常不容易贯彻,这是因为什么呢?总之,在农村中有许许多多是坐在办公室里想不到的问题在发生着。开春以来,甘肃省只落了两场小雨,干旱仍然威胁着农业生产。因此,战胜干旱,争取在去年丰收的基础上再来个丰收,成了农村工作的首要任务。那末,如何保证顺利完成这个任务呢?中共甘肃省委员会,根据中央的指示和本省的一些情况,决心从上至下转变领导作风:一方面抽调干部下放,加强基层领导,同时号召每一个干部深入农村,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具体领导生产。
在屋子里坐不住了
党性强的人走在前面,全省农村中的大部分干部响应了省委的号召。从此,在农村里出现了背沙的、抬土的、挖渠的、打井的、捡粪的、浇地的县、区级干部,他们到农民家里吃饭,谈心。上行下效,乡干部一看,也不声不响地走出办公室下地了;社干部一看,也顺手拿起一样家伙下了生产队。皋兰县石洞乡广播站的广播员刘昆霞,一看这形势,在屋子里坐不住了,每天也抽出两三个钟头去帮助农业合作社抬土。合作社主任看到了,乐得合不上嘴,把这件事当成动员妇女积极修水利的口号:“北京来的小姑娘都干上了,你们还蹲在家里呀!”从此,农民见到干部也亲热了,拉着到自己家去吃饭。也不喊什么“长”了,直呼其名。根据皋兰县粗略的统计,又根据思想摸底的结果,在二百六十四名下乡的干部中,同农民生活在一起、并且能通过参加生产具体解决生产中的问题的干部占90%以上。
比发指示有效得多
干部参加生产,用模范行动去影响农民,不仅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而且顺利地解除了农民的某些顾虑。例如,皋兰县源泰区区委书记王作贤、区长颜占崤在大横乡坐镇领导抗旱时,许多人都说打不出水来,不愿动手,怕白搭工。他们便带领农民去打井。开始,参加的人不多,他们俩带头去挖,愈挖人愈多,由几个人扩大到五百多人,三天打井三十眼,都见了水。一天下雪,大部分参加打井的农民都说不干了。王作贤、颜占崤说:“这是战斗,什么困难都挡不住我们!”说罢,两人继续干。其他人高兴了,说:“咱们还怕啥!”大家冒风雪打井。打好了井,十天内浇了三百一十亩地,形成了兴水利的热潮。皋兰县石洞区区长李世俊、区团委书记杨仁名、区妇联干部段莲云等,在庄子坪合作社工作。这里的农民原没有施肥的习惯,家里没有厕所,都到山坡上去大便。李世俊等动员大家去捡粪,谁也不去,还说:“叫我们去拾粪?你们连闻都不敢闻呢!”李世俊等一听,第二天一早便去捡粪;过了几天,不少农民也捡粪了。没有水,干部带头打出了水;群众没有上粪的习惯,干部带头去送粪。这样,自然鼓舞了群众的生产热情,坚定了抗旱的信心,比起坐在机关里发指示有效的多了。
由于干部参加生产,同群众建立了真挚的感情,说起话来群众也愿意听。当然,干部如果不能从劳动过程中发现问题,只是以一个普通的劳动者的身分出现,那是不对的。这里的干部注意了这个问题,明确了参加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更具体地领导生产,因而在劳动过程中发现和解决了不少具体问题。中共皋兰县崖川区委书记安吉康今春买了一把铁锨,走到地里去同农民一起劳动,同农民处得很亲热,知道了并解决了许多过去无法知道的问题,大大便利了春播工作。安吉康把这个方法教给全区的干部,大家都扛铁锨下生产队,省去许多会议,解决问题又快,群众还高兴。
走出官僚主义的泥坑
现在,在甘肃省,许多干部走出了办公室,走出了文件堆,走出了一般化领导的泥坑,到了合作社、生产队、兴修水利的现场、井筒底下、农民炕头上。这怎么能不使农民高兴呢,怎么能不使农民回忆起土地改革时候的干部形象呢!干部作风的这个转变,将是全省增产的保证。是一个巨大的思想改造运动,因为它是消除官僚主义、克服轻视劳动、克服脱离群众、遏止享乐思想发展的最切实的方法。把它变成经常的、自觉的行动,就会给农村的建设准备十分优越的条件,加快农村繁荣的进程。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